2015-03-23 14:02:27 教师考试网 https://sc.huatu.com/jiaoshi/ 文章来源:成都华图
【导读】四川教师考试网提供以下四川教师招聘信息:2015年四川宜宾《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答案及解析,更多关于四川教师招聘公告,教师公招报名,教师招聘考试时间,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请关注(四川华图教师考试网)。
一、判断题( 每小题0.5分,共10分)
1.A
【解析】符合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差异指导的理念。
2.B
【解析】讲授法是教师系统向学生讲述、讲解等。问答法是启发教学方式。
3.B
【解析】叙述的是道尔顿制的教学模式。特朗普制是种教学组织形式。
4.B
【解析】诊断性评价是教学前进行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过程性评价。
5.B
【解析】这是区分度的概念。
6.A
【解析】所谓客观性试题,是指正确答案及表达形式简短且唯一、评分客观的一类试题,它主要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和填空题。
7.A
【解析】发展是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作用结果。
8.A
【解析】审题,也叫分析课题,就是掌握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形成有关课题的映像。
9.A
【解析】对的。审美的疲劳即心理的疲劳。
10.A
【解析】略
11.B
【解析】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情境中在教师指导下有目地的、有计划的、有系统地掌握人类社会经验与知识。上述论述是广义概念。
12.A
【解析】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
13.A
【解析】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深层加工策略,它是为了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
14.A
【解析】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由清末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 1902年8月15日颁布。
15. B
建国以来由国家最高权利机关指定的第一部有关教育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6.A
【解析】立法目的定位为通过规范的教育过程,使受教育者获得进行职业活动必须的职业技能、知识和能力(职业行动能力)。
17.B
【解析】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18.A
【解析】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也属于基本法律。
19.A
【解析】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20.A
【解析】解析略。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20分)
21.C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22.A
【解析】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关系。 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说明生产力发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23.D
【解析】教育发展就是不断的遭遇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4.A
【解析】教师聘任不仅是教育部门实施的法律行为,也是受到国家劳动法的保护。
25. A
【解析】教师能够说到做到正是对其传道给学生的最佳示范。
26.D
【解析】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
27.D
【解析】教师威信主要是由内而外形成的人格影响。
28.C
【解析】最早出现在《学记》当中;体现的是师生平等的关系; 主要展现的是教和学的动态关系,与师生关系
29.D
【解析】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第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0.A
【解析】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1.B
【解析】师生在教学上市A,在道德上是B.
32.D
【解析】这是教育环境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
33.D
【解析】注意区分校外活动和课外活动概念。
34.C
【解析】社区教育体现的是学校教育的扩展化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35.A
【解析】学科课程又称科目课程或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离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学科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据着绝对的权威地位。
36.A
【解析】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改革的核心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革。
37. A
【解析】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教师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很好的学习,这是实践层次的知识。
38.A
【解析】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简称为教材。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39.D
【解析】结构化教学即让学生学习的内容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学科的框架体系系统结构。注重学生的发现而非教授习得。
40.A
【解析】学生发展具有顺序性,所以要逐渐进行,把握度。
41.D
【解析】这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后一段时间延续运用过,克服了师资力量弱的缺点。
42.C
教学评价可以诊断教学计划实现的程度,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平衡纪律等。
43.A
【解析】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原因总和, 学习动机则是直接推动 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44.C
【解析】德育的价值属性和对平行教育子系统的作用是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两大含义。
45.C
【解析】学校德育的主要对象即是学生个人,学生因素是制约德育方法的个体因素。
46.C
【解析】道德信念是道德品质的核心。 道德意志是道德品质的重要保证。 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前提和基础。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的必要环节。
47.C
【解析】学校德育的主要对象即是学生个人,学生因素是制约德育方法的个体因素。
48.C
【解析】开始能够主动进行自我品德修养的时期是青少年期。
49.D
【解析】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0.C
【解析】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是学习对象之间存在着共同或相同的要素。
51.A
【解析】明确的学习动机应该是内部的学习动机。
52.C
【解析】还有贡献:结构化教学。
53.B
【解析】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或自我调节)三个子系统所构成。人格调控系统就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
54.B
【解析】教师在书写板书时,要求尽量用白色粉笔,主要突出与黑板颜色的差异,方便学生 识别,因此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差异律。
55.B
【解析】元认知就是认知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个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56.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1条规定。
57.B
【解析】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58.A
【解析】其任教时间计入工龄
59.D
【解析】遵纪守法要求不得有偿家教。
60.A
【解析】人们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任务而联合起来,相互支持,紧密合作。
三、多项选择题
61.ABCD
【解析】解析略
62.CD
【解析】动机的成分一个是内在的需要和外在的诱因。
63.AB
【解析】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64.ABCD
创设问题情境,制造心理上的悬念也是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手段;内部学习动机与认知兴趣有关,合作学习利于学生摆脱原先的刻板学习烦躁感;强化和反馈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动机激发。
65.BCD
【解析】材料的逻辑意义是外部条件。编码策略利于学习的迁移和记忆。原有的知识结构即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先行组织者。动机是学习的驱动力。
66.AB
【解析】教师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专业情意)三个方面内容。C属于专业技能,D属于事业责任感。
67.ABCD\
【解析】其中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的反省思维和思维的批判性在其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
68.ABCD
【解析】解析略。
69.ABC
【解析】学习者的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学习态度的分析、起始能力的分析、背景知识的确定、学习风格的分析。教学开始初很少对学生家庭背景分析,意义较小。但是教育之初,要注意对学生家庭背景分析。
70.ABCD
【解析】解析略
71.ABCD
【解析】群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可见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
72.ABCD
【解析】C·A·基斯勒(1969)提出从众行为产生的四种需求或愿望:1.与大家保持一致以实现团体目标;2.为取得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好感;3.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现状;4.不愿意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压力。而社会心理学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从众的行为基本动因有三种:一是渴望获得正确的信息;二是为了被喜欢和接受;三是为减缓群体压力。
73.ABCD
【解析】只要与学生有关系的人际交流都可以与其构成关系,总体来说是学生与各关系人的合作关系。
74.ABCD
【解析】略
75.ABCD
【解析】信度系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内部一致性来加以表示该测验信度的高低。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难度即测试题目的难易程度.一般在能力方面的测试中,它作为衡量测试题目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常模的作用是让测验者明白测验结果分数的意义。
76.ABCD
【解析】我国有权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主体主要有;国家、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
77.AC
【解析】学历证书是学制系统内实施学历教育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对完成了学制系统内一定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的受教育者所颁发的文凭。学历证书有两种,一种是毕业证,一种是肆业证(没通过一些考试或没达到最低学分)。
78.ABC
【解析】本科毕业——学士学位 硕士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 博士研究生毕业——博士学位
79.ABCD
【解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考者符合下列规定,可以取得毕业证书:考完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取得合格成绩;完成规定的毕业论文(设计)或其它教学实践任务;思想品德鉴定合格。
80.ABCD
【解析】严谨治学这一师德规范包括努力钻研业务,不断学习知识,创造性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等道德要求。“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求精、求实、求真、求善、求美,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以实事求是、科学严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提高自身活动水平。
81. ABD
【解析】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82.ABCD
【解析】教育者是教育主导,学习者为主体,教育内容为教育传播课程,教育影响为传播途径。
83.BCD
【解析】讲授法教学中学生被灌输的成分更多,训练思维力度基本可省略。
84.ABD
【解析】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首先,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取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赐教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普及成为可能。其次,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第三,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85.ABCD
【解析】略
86.ABC
【解析】《诗》周朝时乐官,贵族以及民间的歌谣 。《书》商周官府公务文书 无确定作者 。《礼》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易》姬昌等集体性著作 。《春秋》鲁国的编年史。这些都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墨家促进科学发展,非儒家。
87.ABC
【解析】三级管理体系。
88.ABCD
【解析】理科学习经常运用实验法。谈话分为问答谈话和启发谈话,中学多用启发谈话。
89.BCD
【解析】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
90.AB
【解析】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总结性评价就是教学后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91.ABCD
【解析】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由幼稚逐渐成熟的过程。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3)专业能力的发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
92.BCD
【解析】教师的权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师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各种权利;二是作为教师所享有的权利,这部分权利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联系.A是公民权利。其它选项是教师职业权利。
93.ABCD
【解析】都是影响记忆的因素。
94.BD
【解析】技能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本能的行为不属于技能。属于动作经验。
97.BCD
【解析】略
96.ABD
【解析】学校设施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不大。
95.ABCD
【解析】动作技能达到熟练程度有以下四个标志:
(1)活动结构的改变首先是实现了动作的联合,即局部动作联合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其次是不再出现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现象。再次是动作简洁,多余动作消失。如学生在音乐下做广播体操,八节体操很顺利、流畅地完成。
(2)活动速度加快,品质变优这表现在局部动作联合成一个动作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动作数量增加,动作准确、协调、稳定和灵活。如武术、跳水技能的形成。
(3)活动调节上视觉控制减弱,动觉控制增强.可以在不用视觉或少用视觉的条件下,完成一系列的连锁动作。
(4)意识减弱.动作技能达到熟练程度后,动作系统接近自动化。有意注意控制减弱,以致降低神经紧张,减轻疲劳感。
96.ABD
【解析】学校设施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不大。
97.BCD
【解析】略
98.ABC
【解析】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它们分别是:①智慧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99.ABCD
【解析】道德认识也可称为道德观念,即是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100.CD
【解析】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
(1)两者关系密切, 可谓难分难解, 而学校经验的成功与失败,愉悦与伤悲, 就是在两者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中进行的;(2) 正式课程较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层面, 而隐性课程则主要是情、意方面的学习, 但两者之间也互相影响;(3) 显性和隐性并非固定一成不变的, 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某些隐性部分一旦被人充分认识, 通过分析、反省, 给予重视和肯定, 会转为显性。反之, 显性的某些结果被认为不重要或得不到重视, 也会转为隐性;(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互动互补的,而非主从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使学校课程由显性到隐性的深层发展,范围也不断扩大;(5) 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的影响可以是反面的, 也可以是正面的; 既可以妨碍正式课程的发展, 也可以促进正式课程的发展; 既可以破坏正式课程, 也可以充补充、完善正式课程。理想是两者处于合协状态。
四、案列分析题
101.ABCD.
【解析】家庭隔代亲的教育不善导致白某的惰性心理。但在学校的竞争中会慢慢的意识到自己的弱势,由原先的虚荣心反而会可能转化成为自卑心理。这种现象在独生子女的当今社会是比较普遍的,值得引起社会的关注。
102.ABCD
【解析】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助于促进知识保持.
103.ABD
【解析】该生的学业压力本来就处于极端崩溃的边缘,再让学生做练习题,其效果只能是无功而返。关键是减负,和心理放松训练。
104.ABCD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遗传、环境、教育之间的关系。
微信客服号 |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