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公务员考试

您当前位置:四川人事考试 > 四川公务员考试 > 备考方法 > 申论 > 2015四川省公务员:申论热点辅导-2

2015四川省公务员:申论热点辅导-2

2015-06-12 09:15:27 公务员考试网 https://sc.huatu.com/ 文章来源:成都华图

2015四川省公务员:申论热点辅导-2四川华图公务员考试网整理分享,更多关于四川公务员招聘公告,四川省考岗位表,四川公务员报考相关的内容,请关注四川公务员考试网!

2015四川省考答疑群: 微博:schuatu  微信:schuatu 2015四川省考笔试课程


  目 录

  一、2015申论热点辅导—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

  二、2015申论热点辅导—户籍改革

  三、2015申论热点辅导—新型城镇化

  四、2015申论热点辅导—源头防腐重在打造制度之笼

  五、2015申论热点辅导—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庄建设

  一、2015申论热点辅导—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

 

  【报告摘要】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

  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促进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零增长。推广新能源汽车,治理机动车尾气,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在重点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要全部淘汰。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江河湖海水污染、水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行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做好环保税立法工作。

  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开发利用页岩气、煤层气。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

  【解读】

  加强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全国虽然加大了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的力度,但还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大面积雾霾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天蓝、水清、土净,这些广大百姓对生活环境的朴素愿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获得回应。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

  从去年的“出重拳”到今年的“铁腕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措辞严厉依旧:一方面彰显中国政府在治理环境问题上“动真碰硬”、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显现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权威论述]

  要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

  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

  ——李克强

  [问题现状]

  近年来,以迅猛态势席卷全国的雾霾让广大民众“谈霾色变”。“消除雾霾,重塑蓝天”已成为民生改善的当务之急。强力治霾,减煤、脱硝、除尘、控车成为关键词。我国加大了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力度,相关大气治理政策频出,但整体来看,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除了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也是人们关心的重点。当前,我国水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仍然巨大。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排放总量大、地下水污染未能有效控制、河流等生活用水污染严重仍是当前水污染事件高发的主因。

  相比较空气和水,土壤污染更为隐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一般以重金属污染防治为重点,目前《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土十条”已经编制完成,与“大气十条”“水十条”一起成为环境保护的“三大战役”。全国“土十条”出台后,加之更多地方政府的重视与努力,我国土壤污染严重的局面有望得到有效遏制。

  [原因分析]

  一是认识不到位。中央提出不要简单以GDP论英雄,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但我们的认识还没有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尤为明显,有的认为节能减排是对经济发展“做减法”,对淘汰落后产能决心不大,有的甚至还在上一些高消耗、高排放和产能过剩项目。

  二是发展方式依然粗放。我国能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工业产品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0-20%以上,一些落后技术设备仍在使用,所以说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艰巨。

  三是政策机制不完善。随着当前煤炭价格走低,财政奖励的激励作用弱化,企业节能改造积极性不高。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及畜禽污染防治激励措施不足。

  四是基础工作薄弱。节能环保标准不完善,有的标准缺失,有的标准没有及时修订,满足不了工作需要。执法能力偏弱,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节能计量、统计、监测工作有待加强。

  [对策措施]

  集中力量打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一是深入实施 “大气十条”,强化监督考核。全面落实“水十条”,坚持地表与地下、陆上与海洋污染同治理,实行zui严格的源头保护等制度;稳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推动“土十条”制定实施。

  二是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促进节能减排和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

  三是严格环境执法,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

  四是动员广大群众监督各种违法排污行为,打一场针对污染的“人民战争”。

  二、2015申论热点辅导—户籍改革

  【原文摘要】

  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镇化难点问题。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对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取消居住证收费。

  【解读】

  一、取消居住证收费和户口迁移

  居住证属于信息采集,本身应该收费。居住证免费,就是鼓励大家申请居住证,便民化的服务实际上是希望外来务工人员本地化,是同城同待遇的开始。此外,以前财政转移支付按户籍人口支付,目前正在试点按照常驻人口进行转移支付,从而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

  当前,全国已有部分城市放开了户口迁移。此举将有效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外来工子女入学难、春运返乡难等。目前中国存在2.65亿农民工,大量的异地务工,不仅造成了本地劳动力不足,也出现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放宽户口迁移政策,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户籍问题,不仅可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增加百姓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同时还能解决交通运输、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

  二、全面实行居住证的意义

  首先,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有助于从制度和政策上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人员和资源流动,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进而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其次,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有利于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使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能够在城镇落户,从而在就业、求医、子女教育、养老、住房等方面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消城乡身份差别,真正做到人员和资源的高度流动,共同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再次,取消暂住证,意味着公民迁徙不再需要办暂住证,不需要因此看相关部门的“脸色”,也不需要被相关部门随性查验暂住证,进而被刁难,甚至被虐待。从公民的个体角度看,更有利于守卫尊严,也更有利于抵抗来自霸道权力的任意裹挟。

  zui后,取消了暂住证,也就意味着民警、协警和治安联防队员们,从此少了一种名正言顺的“权力”,也就少了一些呵斥和权力寻租的机会。

  三、建议措施

  首先,必须尽快建立完整且统一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依托居住证采集较为充分翔实的人口信息,从而为城市面向实有流动人口的各项公共服务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其次,居住证制度需要更好地适应人口流动的特征,打破管理体系上的区域分割和部门分割,从而实现全国范围统筹管理,增强便利性和可携带性。再次,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财政分摊机制是居住证能够名副其实的重要保障,尤其是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的责任需要更加明确。在当前财税体制框架下,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中央财政有必要在全国范围推进居住证制度过程中承担更大责任。居住证制度是户籍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但这只是改革的起步,并不是终点。

  三、2015申论热点辅导—新型城镇化

  【报告摘要】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镇化难点问题。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对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取消居住证收费。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市民化挂钩机制,合理分担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建立规范多元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稳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和拓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完善设市标准,实行特大镇扩权增能试点,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提升地级市、县城和中心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方便农民就近城镇化。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加强城市供水供气供电、公交和防洪防涝设施等建设。坚决治理污染、拥堵等城市病,让出行更方便、环境更宜居。

  【解读】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

  二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

  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

  三是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

  东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潜力有待挖掘;城市群布局不尽合理,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率不高;部分特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服务功能弱,这些都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

  四是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等外来人口集聚区人居环境较差。

  五是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六是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固化着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阻碍着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

  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zui大潜力在于城镇化。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服务业是就业的zui大容纳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性服务需求。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农业水土资源紧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这是“三农”问题的根源。城镇化总体上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城镇经济实力提升,会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有力推动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但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对策措施]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以人为核心,推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带动能力。

  第*,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解决好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配置,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第二,优化城镇化结构和布局。

  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依靠市场推动和政府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形成带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对城镇化布局做出总体安排,实施城镇化分步发展战略,科学设置城市开发强度,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第三,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注意生态保护,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模式。

  第四,要坚持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要注重打造城市个性。根据城市发展的人文历史和资源禀赋,保留和利用不同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风情特色,打造各具文化魅力和特质的个性化城市,保留城市历史记忆,彰显城镇文化风貌。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四、2015申论热点辅导—源头防腐重在打造制度之笼

  前段时间,浙江省委在媒体公开通报了落实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情况,“晒”出整改“成绩单”。整改过程中,浙江省打好“制度牌”,全力推进依规管党治党,完善防腐制度建设,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3月22日新华网)

  众所周知,反腐的本质在于约束权力,zui终的目标是无腐可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也就是依靠制度预防****。这既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刻总结,也是从源头防治****的根本举措和构建惩防体系的根本保证。

  十八大以来,我国反****工作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有力,采取了很多新举措,反腐力度不断加大,无论从打击****分子的力度,到落网巨贪的人数都可以说是我国反****的zui高点。然而,制造贪官的土壤仍然存在。

  历史实践表明,我们党内一些****案件的发生、贪官的出现,不是因为没有防腐制度规定,而是因为制度建设没有跟上经济社会的变化,被****分子钻了空子。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反腐若要取得好的成效,必须在防腐制度上进一步健全,加强常态化的权力制约机制建设,并针对****滋生蔓延的制度原因,对症下药,设计出切合实际可以操作的制度框架,拓宽制度化的监督手段,真正为权力涂上“防腐剂”。

  首先,要把防腐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使制度更严密,执行更有力,进一步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管物的体制机制;其次,要把防腐制度建设寓于各项重要决策和工作部署之中,根据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及时修订和完善各项制度规定,使之适应新需要,真正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再次,要使防腐制度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堵塞制度漏洞,压减****空间,进一步铲除****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空间。唯此,才能完整打造出预防****的“制度之笼”,使****分子无空子可钻。

  当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有了“制度之笼”,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步。正如古人所言,“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我们必须要把防腐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作为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突出任务,切实增强防腐制度的执行力、公信力,坚决维护防腐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

  五、2015申论热点辅导—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庄建设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近10年,但有些地方还是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化为新村庄建设,“钱多盖房子,钱少刷房子,没钱立牌子”。因此,有必要再讨论一下新农村建设与新村庄建设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如果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化为新村庄建设,就会导致人力、财力和物力过多地用在村容村貌的美化上,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工作。有些地方不顾现实情况、不分轻重缓急、不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结果不但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还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农民拿着镰刀锄头爬楼,没有堆放秸秆、养家禽家畜的场所,更严重的是拆建房屋使农民背上沉重负担,没有钱投入生产。10年前中央已明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大多数地方按照这个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实践表明,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根本目的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新农村建设才有物质基础,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否则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实现。我们当然希望农民都住上现代化的房子,新村庄建设本身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村容村貌建设达到什么水平,应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决定。而且新村庄建设不限于村容村貌建设,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在整治环境、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等方面谋求综合发展。

  还应强调,新农村建设不能搞去农村化,照搬城镇模式,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一种格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实际,一个村庄有一个村庄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突出特色等原则。农村各地发展差距很大,改善村容村貌工作必然是起点有差距、过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方式有不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不能搞“一刀切”和模式化。不然,既没有了农村味道,也丢掉了地域差异、民族特色。我们要建设的是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的新农村,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盲目攀比。比如,有些地方提出建设农村社区,把一些村合并到一起。这涉及农民搬家、老房子拆掉建新房等“大动作”,不能一概而论、推而广之。再比如,应充分考虑今后农村人口变化趋势,不能费了好大劲把路修通了、水接上了、房子盖好了,村里却没有什么人了。应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积极探索符合客观规律和农民意愿的新农村建设路子,不搞千村一面,而要各美其美。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农民收入提高,衣食住行改善,是衡量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尺度,但不是唯一尺度。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是新农村建设的保证。只有农民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利都得到保障,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所以说,新农村建设既要重视发展经济,也要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使新农村内外兼修、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也只有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zui迫切的实际问题,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新农村建设才能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推进。

四川华图微信平台二维码

四川华图微信平台二维码(扫一扫公考信息早知道)

  【教材推荐】四川省省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综合知识》考试专用教材

  【推荐关注】2015年四川事业单位考试用书|事业单位资讯|

  【辅导课程】2015年四川事业单位课程(网课)|事业单位面授课程|

  【备考资料】时政热点|事业单位|模拟试题|面试|

  【备考专题】2015年四川事业单位备考笔试|面试专题

 

>>>四川公务员最新推荐<<<
对答案估分hot 面试礼包 成绩预约 专业查询
面试辅导hot 历年试题 笔试模考new 课程咨询
图书教材 历年试卷jian2 证件照 全程网课
(编辑:admin)
有报考疑惑?添加客服随时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