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9 09:56:39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文章来源:四川华图
2024资阳国考成绩发布了吗由四川华图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整理分享,更多关于国家公务员招聘公告,四川国考岗位表,国家公务员报考相关的内容,请关注四川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2024资阳公务员成绩查询网址,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于11月26日结束,303.3万人通过资格审查!距离笔试结束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很多同学都想知道什么时候出成绩,成绩在哪里查询?第一次参考得同学需要准备什么资料?资格复审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出补录公告?又是什么时候面试?下面就由图图来给大家一一解决:
一、什么时候出成绩?
根据2024国考招录公告可知,国考笔试成绩会在1月份发布,并同步更新合格分数线。查询网址: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 (scs.gov.cn)。成绩查询。笔试阅卷结束后,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确定各类职位笔试合格分数线,对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职位、基层职位和特殊专业职位等,将予以适当倾斜。
报考者可于2024年1月登录专题网站查询笔试成绩和合格分数线,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其中,8个非通用语职位,笔试成绩按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外语水平测试成绩(考试成绩均按百分制折算,下同)分别占25%、25%、50%的比例合成;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职位和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笔试成绩按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专业科目笔试成绩分别占25%、25%、50%的比例合成;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笔试成绩按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专业科目笔试成绩分别占40%、30%、30%的比例合成;其他职位,笔试成绩按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成绩各占50%的比例合成。
二、什么时候面试?
根据《招考简章》中规定的面试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各职位进入面试的人选,并在专题网站上公布。达到笔试合格分数线的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比例低于规定面试比例的职位,将面向社会进行调剂。调剂在公共科目考试内容相同(即指报考者应答的是同一类试卷)的职位之间进行,调剂公告、职位等通过专题网站发布。
招录机关负责面试实施,时间、地点等事项详见招录机关在本部门网站和专题网站上发布的面试公告。面试时,报考者须提供本人身份证件(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学生证、工作证等)原件、所在学校或者单位盖章的报名推荐表、报名登记表等材料。凡有关材料主要信息不实,影响资格审查结果的,招录机关有权取消报考者参加面试的资格。报名推荐表、报名登记表等材料可从专题网站下载、打印。
部分招录机关在面试阶段组织专业能力测试,专业能力测试设置情况和测试内容、分值比重等见《招考简章》或者招录机关发布的面试公告。
面试结束后,招录机关通过专题网站发布报考者的面试成绩以及综合成绩。其中,未组织专业能力测试的,综合成绩按照笔试、面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合成;组织专业能力测试的,综合成绩按照笔试成绩占50%、面试成绩和专业能力测试成绩共占50%的比例合成。
三、资阳国考面试备考热点
公务员面试中,应变能力是关键点考核的要素之一。但是大部分考生由于刚刚毕业,生活和工作经验都有不足,在面试中常常不知从何谈起,以至于面试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那么如何训练考生的应变能力呢?这就需要考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于时事、政治、新闻等热点内容进行累积学习。平时多关注热点时事,学习用官媒的角度思考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增加了许多工作和生活经验之余还能训练自己的政府思维,能够大大改善自己在面试中的优势。四川华图会定期归纳总结当下时事热点事件,并用公考角度为大家展开分析,建议广大考生Ctrl+D收藏本页,便于日常学习积累。
【背景链接】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模拟试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村落的认定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取得诸多成效。为进一步保护非遗文化,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请提出有效建议。
【参考答案】
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保护非遗文化的具体举措。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政府坚持将非遗保护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并将非遗保护纳入地方考评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作,充分发挥行业保护作用。
(2)完善顶层设计。各地政府建立符合地方发展的保护举措,建立健全非遗保护法制体系。不断优化保护模式,探索非遗数字化保护,实现数字化技术与非遗相融合。
(3)加强经费保障。增加各地对于非遗文化保护的拨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使用台账,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并将资金使用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督促各地严格按照要求使用资金。
(4)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非遗保护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开设非遗课程,创新培养方式,推动传统培养模式与现代教育体系相融合,培育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才。
(5)加大非遗普及力度。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鼓励在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同时广泛开展非遗展示展览活动,利用新闻媒体等数字化宣传手段,做好广泛普及宣传工作。
(6)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各地将非遗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旅游服务,探索地方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编辑:w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