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第一公务员考试网

028-86755760
18010531292
四川分校

  (二)创新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

  城镇政府财力不足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要突破这一障碍,就必须逐步改变当前仅仅依靠政府投资的小城镇建设投资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民间资金和外资三轮驱动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开辟出一条"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新路子。

  (三)千方百计培育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生命线。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小城镇的规模、结构、功能和层次,决定着小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应建立和完善引进好项目的激励机制,抓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千方百计营造有利于项目引进和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四)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实现就地转移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小城镇建设重要外延内容之一。我们建设小城镇的目光不仅要紧盯城镇,还要盯紧农村, 积极引导农民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发展生产,优化环境,增加收入。只有实现了广大农村广义上的城镇化,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建设成本最低、社会及经济效 益最高的城镇化。

  (五)注重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

  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以反过来带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城乡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六)努力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

  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农民教育的投入力度,多管齐下,让占全国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得以逐步提高。一是应切实抓好当前农 村义务教育,从师资力量、教学环境、教育经费等方面逐步向城镇看齐;二是应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快把高中和职业中专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三是应建立以 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及个人等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机制,走"行政推动、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充分利用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和社会力量开办各种类型 的培训班,加大对已经和即将进城务工农民的技能培训力度,真正建立起雄厚的小城镇建设赖以长期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

  命题切入点二: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严重的二元结构,城乡分割,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局限于"三农"内部,"三农"问题无法解决,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行城乡统筹。

  一、现存问题

  我国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存在五大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尽管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农业生产力水平偏低、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化不强的特征并未根本改变。农民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二)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刚刚起步,无论是覆盖面还是保障水平,都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三)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

  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水利、交通、电力、通信条件较差,目前全国还有2.5亿农民饮水安全缺乏保障,近100个乡镇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约200万户农村人口用不上电。一些地区村镇布局不合理,垃圾处理、生态保护设施缺乏。

  (四)农民的民主权利和财产权利尚未得到切实保护,侵犯农民权益问题时有发生

  农民土地权益尚未得到有效保护,低价征收征用农民土地、补偿不到位等问题较突出,征地纠纷频繁发生。农民工的权益保障还不到位,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最低生活保障、工伤保险、子女教育、廉租住房等权利缺乏有力的制度保护。

  (五)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相关政策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总体上进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需要下更大决心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切实向 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倾斜。在规范转移支付、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强政府支农资金管理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一些涉及统筹城乡发展的深层次改革, 如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形成促进农村土地依法流转的机制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二、主要原因

  (一)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组织形式

  小农经济是中国的一大历史遗产。这一点可以从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变革程度之小加以佐证。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土地等 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避免了小农的两极分化,但小农经济的"以农为本,耕地而食"的"低层次平面的垦殖的农耕方式"却固化下来,从而形成了单一封闭式的经 济结构,现代化大生产必须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效应在这里无从谈起。在要素结构既定的情况下,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比大规模农业生产更早地受到要素的边际收益递 减规律作用的影响,直接造成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难有起色的不利局面。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在我国特定的发展时期产生过 巨大的作用,然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问题,可以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上是我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复归。随着经济和 社会的变革持续不断地加速发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了,其自身缺陷和弱点在现实经济条件下不断暴露就是最好的例 证。

  (二)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三农"问题的体制性根源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加快发展经济的愿望尤为强烈,加之希望尽快缩小与先进国家差距,于是在选择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时,我们选 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二元发展战略使农业与工业处于对立状态,必然导致城市与乡村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二者相互影响,形成了 城乡分割、工农排斥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表现在城市现代化程度高,农村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 性。城乡二元格局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方面,作为结构偏差的反映和二元结构政策的 结果,我国的城乡人口比率并没有伴随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发生根本变化,相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受其影响一直处于缓慢乃至中断的状态。另一方面,二元社 会结构阻碍了现代化所需要的观念的培育。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虽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下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资源分配制度等使二元社会结 构的运行机制制度化、模式化、凝固化,这一运行机制造成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发展的严重失衡,这无疑会牺牲农民的利益,阻滞农村的发展,最终阻碍全社 会的发展。

  (三)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村实行改革后,虽然大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三农"的发展,但在某些方面却又强化了小农生产方式:第一,土地的细碎化和生 产的分散化,强化了小农小土地生产经营方式;第二,农产品提价和"以工补农"之举,保护了小农生产方式;第三,严格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进 程,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农村社会的稳定遭遇严重挑战。

  (四)农民自身素质较低

  农民是农业生产力构成要素中决定性的因素。从现实来看,植根于小农经济的小农意识是制约农民素质提高的根本因素。此外,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政策导向下,转移出去的主要是具有相对较高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青壮年农民,留守的却是素质较低的且年龄结构严重老化的劳动力。即使有最佳的农业生产资料,在 没有较好知识结构的农民为生产主体的情况下,要素的优化配置根本无法实现。于是,在城市与乡村的比较中,造就了乡村在劳动力要素的流动、交换、使用的不利 地位。这种状况实际上也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与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矛盾。用小农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农村与现代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来比较,我们 也就比较容易接受城市与乡村差距存在和进一步拉大的事实了。

  三、对策建议

  (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这是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客观上要求城乡居民具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并在城乡之间采取统一的经济社会政 策,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使农村支持城市和工业发展,采取了城乡二元分治的政 策。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村劳动力可以进城打工,但仍难以改变农民的身份,难以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在原来城乡行政主导的二元结构还远没有打破之 前,城乡居民又必须面对同一个大市场,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和安排各自的生活,即形成新的市场主导的二元结构。这两种二元结构的叠加进一步加剧了城乡 差距和城乡割裂,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阻碍了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因此,"十一五"时期,既需要尽快地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赋予农民同等的 生存权和发展权,确保城乡居民竞争中的起点公平,还需要根据市场主导下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加强再分配力度,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

  (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相当迫切。在改革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的实质在于 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逐步消除影响城乡互通的政策障碍,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 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以及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未来几年,农村综合改革应当从农村最突出的矛盾出发,主要解决农民土 地使用权的制度保障、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和改善乡村公共治理。以此为起点,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经济社会制度安排。

  (三)要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

  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适度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当看到,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直接关系到农民 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十一五"时期要在为农村提供基础设施的同时,把财政支农的重点放在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上。要做 到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这样可以有效缩小不断扩大的城乡 差距,并由此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四)应当努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上有所突破

  从现实来看,城乡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严重缺失,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成为城乡分治的焦点所在。农民工的身 份歧视以及户籍制度改革难以突破等,加剧了城乡二元制度的格局,并由此引发和激化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作为城乡二元制度的一个直接后果,农民工没有被纳入 城市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他们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被城市漠视。"十一五"期间,应当努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 制度方面实现突破。

  三、扩展阅读

  I.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 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 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全党务必居安思危,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 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必须不断深化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 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 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 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 贡献。

  --摘自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目前制约农 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 完全建立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快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全党同志都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 想,坚持不懈地做好"三农"工作。

  --摘自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Ⅲ.在连续6年增产增收之后,更要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农村改革……

  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 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鼓励返乡农 民工就地创业。城乡建设都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 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进一步增加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投入,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扩大农村沼气建设规模,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农村清洁工程,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我们要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变为城镇居民,也要让农民有一个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一一摘自温家宝总理2010年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四、参考范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 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推进新农村建设,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规划,量力而行,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当 前,着眼长远,统一规划,稳步推进。必须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先行、农民自愿和因地制宜的原则,避免就农村论农村的旧模式、旧框框,避免一哄而起、政府大包 大揽,避免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具体应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

  一是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从长远来看,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 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战略举措。而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反哺、支持农业、农村的一个有效载体。因此,开展新农村建设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下进 行,切忌脱离城乡统筹这个大原则,重走就农村建设农村的老路。

  二是政府引导与农民自主、自愿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愿望,政府不能大包大揽,把政府或个别领导的意志强加到农民头上,更不 能以此加重农民负担,变相增加收费。为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同进一步完善和发挥村民自治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但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 用,并不意味着政府放手不管,放任自流。在推进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指导作用,加大政策的支持、扶持力度和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力度,从而加 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是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文明进步的关。建设新农村必须同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育和造就新时代农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应从改变农村脏、乱、差人手,扫除封建迷信,树立文明新风尚。

  四是新农村建设与当前农村开展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要把建设新农村与"十百千万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同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工作队和基层党员的作用,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应把新农村建设同中心镇、专业镇规划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建立以城带 乡、城乡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应把建设新农村与对口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一企一村"活动,即动员和倡导一家企业、公司自愿与一个村建立"一帮一"式的 支持扶持,使之成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平台。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的重大举措,只有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我们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四川人事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培训课程

  • 申论
  • 行测
  • 面试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时事热点

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