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命题选题热点之选题一(2)
2012-06-01 17:41 四川公务员考试网 http://sc.huatu.com/ 作者:华图教育 来源:华图教育
(四)石油储备体系不健全,安全生产存在隐患
石油储备在能源供应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国际能源署要求包括西方七国在内的成员国,必须承担相当于90天的 石油净进口量的石油储备义务。欧盟也要求其成员国承担石油储备义务。这些国家已经先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石油储备制度,而且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石油储 备刚刚起步,目前项目建设进展较为顺利,但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石油储备要达到储备目标还需若干年,形成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和应急机制还任重道远。
(五)能源体制改革尚未到位,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煤炭企业机制转换滞后,社会负担沉重,企业竞争力不强,企业跨区经营的体制环境没有完全形成,煤炭流通体制尚不完善,铁路运输体制改革、煤炭交 易市场建设等配套改革滞后。建设适应WTO要求的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市场体系,以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管体系等方面还有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电力体制 改革方案中确定的各项改革措施也有待进一步落实。
二、主要原因
(一)尚未从战略高度认识资源危机问题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公众急需增强资源危机意识。然而,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依然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很多年轻 人没有体验过缺水、缺电、缺粮食的滋味,总认为现在谈论资源危机为时尚早,或者是"危言耸听",甚至一些领导干部也没有充分意识到资源紧缺将带来的严重问 题,往往把"节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口号化"。
(二)没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
经济粗放增长的背后是发展观、政绩观的偏差,虽然现在各地都在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但一些地区、部门和行业在"政绩冲动"的主导下,片面追 求GDP的增长,忽视了由此带来的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现在个别地方政府对资源过度开发,吃"子孙饭",不算大账、长远账。
(三)消费方式不科学
近年来,在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引导下,出现了消费规模扩大、结构升级和消费层次多样化等新变化。但全球背景下的消费主义对中国的侵蚀也日益明 显,其表现是中国成了全球新兴消费主义的国度和世界奢侈品开拓的新天地,全球各大名牌时装、奢侈品纷纷进驻国内各大城市,年轻的奢侈品消费群体骤增。在多 样市场需求下的大量豪华包装占用了更多的资源,而且这些包装很难被回收,造成了纸张、橡胶、玻璃、钢铁、塑料等资源浪费。
(四)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结果
我国已进人工业化中期即重化工业阶段,机械、汽车、钢铁等重化工业快速发展,而重化工业单位增加值的能耗明显高于轻工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逐 步改变,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城镇人口平均消耗能源是农村的3.5倍;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进入新的阶段,住房面积增大,家电和轿车的拥 有水平提高,使得人均能源消费增长;在新一轮的产业布局中,一些加工制造业特别是高耗能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结构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严 重背离。投资增长最快的竟是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产业,而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集约型产业,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第三产业、农业 等,则明显投资不足,规模偏小。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提高全民"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加快建立能源节约信息交流平台,搞好信息交流,强化信息服务。深入实际调查 研究,发现和总结能源节约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及时组织交流和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为能源生产和消费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信息,促进企业提 高能源利用效率,使能源节约上水平、上台阶。每年组织好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注重宣传效果。加大经常性宣传和培训教育力度,增强 全民的"节能意识"、"环境意识"。
(二)加快结构调整
把发展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 提升传统产业。抓住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快淘汰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装备和产品。推进企业重组,提高 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优质能源比重。
(三)健全法规标准
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加快修订《节约能源法》,制定《循环经济法》以及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节约用水条例等,完善 重点行业市场准人标准、重点耗能产品及新建建筑能效标准和取水定额标准,依法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市场主体依 法节能,合理用能。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 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等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 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
(五)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扩大双边和多边交流与合作,共同面对能源安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先进的 管理经验,引进国外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的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际组织、金融机构、有关国家政府在节能、环保、新能源开发方面的优惠贷款 和赠款,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节约的水平。
三、扩展阅读
I.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一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扎实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 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形成全社会节能的良好风尚。今年要新增8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所有燃煤机组都要加快建设并运行烟气脱硫设施。二要加强环境保 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500万立方米、垃圾日处 理能力6万吨。三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 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四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大力 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碳汇,新增造林面积不低于592万公顷。要 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
--摘自温家宝总理2010年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Ⅱ.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各地区各部门都要 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
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摘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Ⅲ.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 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 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城市建设贪大求洋,汽车消费追求豪华型、大排量,住房消费追求大面积、高标 准,有的产品过分包装,一些活动讲究排场、大吃大喝。这样,不仅造成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煤电油运紧张,环境污染加重,导致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 不断上升,而且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我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承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 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 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 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 型社会的路子。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 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 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当前保持经 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近年来,我国石 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 外交方面的问题。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加快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实用大力气抓紧抓好。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四、参考范文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 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为广大人民 群众谋福祉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之一,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近几年,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 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重大因素之一。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单一追求GDP的畸形发展观,是扭曲的政绩观,是以高污染、高排放、 高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增长方式。实践证明,以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没有前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才是 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首要的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中心环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大力推进低成本、低代价的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增长。要执行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千方百计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对那些抱着传统增长方式不放、不顾环境代价 的地方,要有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生态现代化。要从我国生态状况仍十分严峻的现实出发,调整政策导向,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倾斜力 度,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从 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问题的治理。
建设生态文明,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也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 形成节约消费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各级政府既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更要身体力行,做出榜样。要倡导"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政绩观,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
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为中国人民谋福祉,也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承诺,必将对中国和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而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