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公务员考试

您当前位置:四川人事考试 > 四川公务员考试 > 试题资料 > 笔试试题 > 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模拟试题(2)

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模拟试题(2)

2013-08-22 14:48:42 公务员考试网 https://sc.huatu.com/ 加备考QQ群 加微信领资料 APP模考刷题 文章来源:四川华图

预约享全项目备考资料

  6、对于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专家们普遍认为,修建更多高楼大厦不是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市民化。

  “城镇化的重点不是速度和规模,而是质量。”杨伟民建议,要把政府的工作重点放在体制机制的建设上,应破除过去二元结构的旧体制,建设适应人口市民化发展趋势的财税体制和公共服务等。

  日立公司总裁中西宏明建议,要合理规划交通设施,鼓励市民广泛参与到城镇化中来,同时还应完善医疗教育等生活服务设施。“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这样才能实现良好的城镇化,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的生活。”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指出,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将面临包括农村土地制度在内的众多体制改革,他建议应在土地国有化的同时,允许土地使用权私有,以避免城镇化成为新一波掠夺农民土地的运动。

  ABB集团董事会主席冯恩博认为,面对城镇化可能带来的挑战,中国需要建立智能城市。这一方面需要有政府决策的支持,还需要在建筑、运输、交通等各方面有技术上的解决方案。

  7、印度的城镇化被学者金斯利·戴维斯称为“过度城镇化”,即印度大城市里人口无度扩张,导致城市基础服务崩溃,带来住房、贫民窟、用水、基础设施和生活质量等一系列问题。印度的城市生活无序和农村生活贫穷是同时存在的,结果导致城市很难呈现有活力的发展劲头。

  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印度城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城镇化扩张没有坚实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作为支撑;城镇化是人口爆炸和贫穷导致的城乡移民的产物;过快的城镇化发展导致产生大量的城市贫民窟,紧接着生活悲惨、贫穷、失业、剥削、不公平和城市生活的恶化等问题接踵而至;印度城镇化的发生并非来自城市一方的拉力,而是来自贫穷农村一方的推力;而且城乡移民质量差导致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差。

  农村移民大量涌入

  根据印度数据研究院人口研究学者普拉纳蒂·达塔的归纳,印度的过度城镇化可以归结于三个主要因素:自然增长、净移民和地区重新分类。过度城镇化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住房、贫民窟、交通、水资源供应和卫生、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学校与医院等社会基础设施不足等。早在2006年,印度的一线大城市加尔各答、孟买、德里和马德拉斯就已经在就业量方面达到饱和。

  同时,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难以应付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些大城市深受城市贫穷、失业、住房短缺、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缺乏等问题的影响,它们无法吸收那些从农村来到城市的赤贫无土地的文盲以及身无一技的农民。这些农民工资低,也会使得其所在的非正式部门变得工作效率低下和低产,也因此,这些农村移民使得城市危机更加严峻。具体来说,印度的这些大城市多为资本密集型,无法为这些农村移民和文盲提供工作,因此也只是将农村的贫穷转移为城市贫穷,甚至影响城市自身的进化,导致城市的衰败。

  过度城镇化还导致城市里各种资源和经济市场中的严重供不应求。居民很难得到干净的食物、牛奶和饮用水等商品。

  贫民窟成“疾病”温床

  大量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迁移也加速了贫民窟的形成。对于这些乡村移民来说,过度城镇化直接导致其居住的贫民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贫民窟的饮用水、电力和卫生条件都极差。而且过度城镇化也加重社会和经济不平衡,滋生社会冲突、犯罪和反社会活动。贫民窟产生的大量未经处理的垃圾和排泄物,危害城市生活质量,恶化水、空气等资源和环境。这里也成为城市里各种犯罪和恶性的神经中枢。可以说,贫民窟成为滋生城市疾病的一块温床。

  据联合国zui新统计数字显示,印度的贫民窟人口达到了1.7亿。令人吃惊的是,在孟买、加尔各答等现代而蓬勃的印度大城市中,城市人口中竟然有1/3到1/2住在贫民窟。其中孟买zui多,为1100万,占到该市总人口的2/3。孟买zui大的贫民窟达拉维,居住着60万到100万居民,当然,这也是很多人维持生计的地方,大约有1.5万家庭手工业作坊在此生根发芽。

  无论是在孟买的达拉维贫民窟,还是在新德里东部城乡交界处的贫民窟,上演着世界上zui鲜活的“悲惨生活”。走近贫民窟,就能闻到一阵酸臭味,让人喘不过气来。记者随便走进一户人家,不足两平方米,一块破烂的塑料布搭在木棍上,里面一贫如洗,屋角杂乱地堆放着一些没有洗干净的盘子和一个黑乎乎的锅,一家7口人睡在一张铺在地上的破布上。这里苍蝇乱飞,老鼠乱窜,各种传染病频发。每当印度雨季时,在孟买的贫民窟,有很多人在睡梦中被洪水冲到阴沟里丧生。

  8、1960年代,美国政府实行了“示范城市”的试验计划,开始对大城市中心区进行再开发。试验计划旨在分流大城市人口,充分发展小城镇。在整个1970年代,美国10万人以下的城镇人口从7700多万人增长到9600万人,增长了25%左右。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zui新数据,美国10万至20万人口的城市有131个,3万至10万的有878个,数千至3万的小城市(镇)达34000多个。美国城市中1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镇)约占城市总数的99%左右。在小城镇建设中,美国也非常注重整合各种要素,培育龙头城镇和城镇群,提升聚集效能,以点带面,渐次连片,在城镇群向都市圈和城市带的发展中消除城乡差别,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均衡发展。

  美国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简单地、孤立地进行城镇化建设,而是注重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的并行发展,以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为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积极探索城镇化内涵式发展道路。一是工业化引导大量的就业人口从第*产业转向二、三产业,通过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为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二是着力推进城镇化的良性内生增长模式,注重产业布局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内在协调联动,为城镇长期、稳定、有序、健康发展注入内在活力。三是通过信息化、高新技术使用和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提升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四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同时,也为工业化、产业化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力资本。

  在城镇化初、中期,美国奉行自由经济理论,主张由市场自发地调节经济关系,市场机制在美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加之政治体制制约,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没有及时对以资本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加以有效的引导,完全按照市场需求自由放任地推进城镇化,导致了过度的郊区化,造成城镇发展规划结构性失衡、城市无序扩张蔓延、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按照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城镇化率达到50%是政府政策调节的zui佳切入点。为此,美国政府进行了沉痛的反思和检讨,及时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行双轮驱动政策,既强调市场化的作用,也注意把自由市场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更加重视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一是为产业的发展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营造一个社会化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二是为解决大都市区发展中面临的区域性矛盾和问题,实行有效的区域协调和管理。通过市县合并、建立权威的大都市区政府、组建半官方性质的地方政府联合组织等措施,有效地强化了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协调作用。三是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加强了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布局,在城镇化建设中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四是上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了“精明增长”理念,要求城镇化沿着以人为本、绿色低碳、永续发展的路径深入推进,主要是强调土地集约利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混合土地使用功能、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环境、鼓励公共参与、建设紧凑型社区等,通过政府行政、经济、法律杠杆发挥限制、保护和协调作用,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公平。

  在美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同步协调发展,这主要得益于美国制订了全面完善的农业政策体系。一是秉持以农民为本的理念,尊重农民利益,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用工业剩余反哺农业,妥善处理农民的困难和问题,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完成城镇化,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害,这就避免了一些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混乱动荡的极端情况。二是出台《宅地法》,为农业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保障。三是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农村部分基础设施老化的情况,联邦农业部乡村社区公共设施、住宅和企业等三大类19个子项目,帮助农村地区改善供水和排水系统,修建供电设施以及远程教育和网络工程设施等。四是重视农业技术进步,通过颁布法案免费拨地建立高等院校、拨款兴建农业研究机构来形成富有效率的农业科研和推广系统,为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五是平衡城郊发展,提高电器的普及,实现农村生活方式向城镇化的转变,让农村居民享受到现代化城市的发达、便利,并实现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的全面升级。2006年,启动乡村社区宽带网资助计划,帮助低收入社区购买宽带设备,建立社区活动中心,免费提供网络服务。

  9、德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均衡发展,形成一种城乡统筹、分布合理、均衡发展的独特模式。一方面,德国的城市分布避免过度发展城市区域中的某一单一支配性中心城市,因而形成了“多中心”格局。德国有11个大都市圈,包括莱茵—鲁尔区、柏林—勃兰登堡、法兰克福区、莱茵—美茵区、斯图加特区、慕尼黑区、大汉堡区等。这11个大都市圈分布在德国各地,聚集着德国70%的人口,并解决了国内70%的就业。另一方面,德国城镇化建设遵循“小的即是美的”原则,其产业政策的重点均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主,这些城镇数量多且分布均匀,虽然规模不大但基础设施完善,功能明确,经济发达。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德国共有大中小城市2065座,其中,82个10万人口以上的行政区生活着2530万人,占德国总人口的30%;其余人口则多数分布在2000—10000人的小型城镇里。全国除排在第*位的柏林有340万居民外,排在第二位的汉堡只有170万人口,第三位的慕尼黑只有120万人口,没有其他超大规模的城市。

  德国城镇化建设十分注重发挥规划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其城镇规划不仅强调功能完整、布局合理,而且对于交通、通讯、排污等公共设施建设坚持长远性原则,避免重复建设,并留有充分的发展余地,对今后需要重建、扩建的项目也纳入规划的考虑之中。德国城市规划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制订过程逐渐由政府主导转向市民参与,表现在“地方政府+专家+公众参与”的“三结合”上。在市级的城市规划特别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过程中,都有市民的广泛参与。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市政府要向市民公示,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对市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市政府或者规划局必须给出书面的答复,要向市民逐条解释说明。因此,市民对自己的城市特别是居住地附近的规划要求非常了解,有利于形成共建共管的良好氛围。

(编辑:Libinu)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