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命题选题热点之选题三
2012-06-01 17:44 四川公务员考试网 http://sc.huatu.com/ 作者:华图教育 来源:华图教育
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就业问题是每一年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的热点,但至今国家公务员考试都没有就此命题,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不重要,并不意味着以后不会就此命题。 就业问题的解决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就业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制约和影响和 谐社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解决就业问题仍旧是各级政府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点。因此,希望各位考生对该问题给予足够重视。
本题的命题切入点主要有:
本题的切入点主要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学生村官)、劳动者权益维护和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等问题。中心和主旨是坚持以人为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近年来与本题相关的申论考试内容主要有:
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成长和发展问题。
2009年,四川省,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解决。
2006年,四川省,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城市发展的利与弊。
时事链接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 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很严峻。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 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据业内人士预估,受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2010届大学生就业情况比2009届要严峻得多。据统计,2010应届毕业生人 数再创新高,预计是650万-700万人次,加匕2009届300多万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在2010年大学生就业年度,涌人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 将达到史无前例的千万人。与此同时,往年校园招聘的主角外企,纷纷缩减了招聘计划和预算。据某招聘网站的数据表明,2010年外企招聘企业减少了 10%-15%。一些知名外企更是冻结了招聘计划,不再招人。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称谓。这个"80后"、"90后"农民工群体人数近亿,占农民工总数约六成。新生代农民工 怀揣"城市梦",但同他们的父兄辈一样,仍生活在城乡二元的"剪刀差"之下,在养老、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上难以获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新生代 农民工的困境已经受到中央决策者的关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2月27日与网民在线交流时表示,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兄辈相比有一些特殊的困 难。"第一,他们许多生在城市,在农村没有土地,也就是说没有生产资料;第二,他们长期在城市生活,对农业生产也不熟悉;第三,他们许多许多人没有解决户 籍问题,因此,他们的恋爱、结婚,以至将来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妥善加以解决。"温总理说。长期关注中国农民工问题的学者、广州大学教授谢建社也有 着相同的忧虑。"新生代农民工是有'梦'的一代,他们对城镇的认同要远远大于对农村的认同。他们迫切想融人城镇,但又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 墙;退回农村,却做不了合格的农民。"谢建社说。由于不能顺畅地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为社会发展带来隐患。谢建社和他的团队在中国广东、江西的监狱、看 守所调查时发现,监狱新犯人中除无业人员外就是农民工比例最高,而在农民工罪犯中,八成以上都是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盲目流动,这些犯罪前的农民工从'熟 人乡村社会'进入'陌生人城市社会',犯罪成本降低。如果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他们的基本生计得不到维持,就很容易诱发犯罪。"谢建社说。
★"中国患户籍制度之苦久矣!我们崇信人生而自由,人生而拥有自由迁徙之权利……"全国13家报纸借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发表共同社论,敦促"两 会"代表委员"善用手中的权力"加速户籍改革,敦促有关部委提出户籍改革的明确时间表,逐步以人口信息登记制度取代现行僵化的户籍制度,直至最终将其彻底 消除。来自重庆、安徽、吉林、河南、陕西、云南、辽宁、内蒙古、福建、山东、广东等11省市的13家报纸,无意间开创了一种媒体参政议政的模式--通过联 合发表社论,把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上升为公共话题,"塞人"全国两会的议程。每年全国两会都有预先安排好的议程,2010年两会议程中并无与户籍改革有关 的内容。因此,户籍改革的话题能否引爆两会会场,不仅考验地方媒体设置公共议题的能力,也考验户籍改革究竟是不是本次全国两会乃至中国下一步改革的"牛鼻 子"。户籍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无须赘言。从改革开发之初有人流物流伊始,户籍制度即暴露了自己的弊端,户籍改革由此成为公共话题。户籍改革表面上看问题 出在户籍制度上,其实更多的问题出在与户籍紧密地捆绑在一起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利益蛋糕"上。而这个"利益蛋糕"的规模又与改革开放的进度成效 正相关,出现了城市越发展,财政支出能力越强,城市"利益蛋糕"就越大,而户籍改革的阻力也越大的怪圈。因此,从户籍改革的时机把握上看,越早越好。
一、重要论述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 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 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 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雏护劳动者权益。
解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就业是民生之本",考生对于就业问题的回答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不能局限于具体的案例或事件。同时要认识到这一问题在我国出现有其必然性和特殊性,进而客观地论述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新形势下,世界各国都把促进就业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当前,我国就业压力很大,任务依然艰巨。资料显示,在过去的30多年中,由于经济的增长平均 每年增加1370万个工作岗位,但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已明显减弱。权威人士估计,按每年经济增长 保持7%计算,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下,新增的就业岗位仅为800万个左右。需求的巨大缺口远不是唯一的挑战。从劳动力结构上看,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大量下岗 失业人员,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却人才短缺,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规模庞大的农民就业"大军"更对就业工作构成了考验。数 字显示,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1.5亿人,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向城市"进军"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因此,这就不难理解中央为什 么要把扩大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的位置了!
二、命题切入:问题、原因和对策
命题切入点一:促进高校毕地生就业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顺利就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而且,大 学生就业问题是整个就业问题的一个缩影,大多数考生与这一问题有切身的利益关系,都有一定的理解和思考,因而大大增加了进人命题的可能性。
一、现存问题及主要原因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多19万人,就业形势很严峻。而从整个国 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样一 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的失衡。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聚集,就 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失严重,经济发展缓慢。在专业结构上,存在着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 需求脱节的现象。长期以来,高校封闭教学,漠视市场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是,有的学校追求 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不达标的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 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没有革新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毕业生择业由国家"统包统分"变为毕业生与社会进行"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 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 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 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进行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四)用人单位盲目的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拔高本单位的用人标准,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追求 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由本科生做,本科生可以做的事非要让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的行为,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 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吸收的人才,能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动手能 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五)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但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 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六)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却没有随之发生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 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挤进大城市就业,对北京、上海、广 州、深圳等一线大城市情有独钟,不愿去一些二三线中小城市发展;对单位要求过高,固守"学而优则仕"的旧观念,看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对企业不感兴 趣,致使县在空中不着地。
(七)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高低悬殊,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培养的学生质量下降幅度较大,有的学生 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不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硬指标与合适 的职位擦肩而过。
二、对策建议
(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的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 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 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 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 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二)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 能力差,其结果必然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 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也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 发挥服务职能,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 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四)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 的目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带、场中信息发布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 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使之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制订相关 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是市场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 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的规范,保证市场 秩序。
(五)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 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命题切入二: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
一、现存问题及原因
为改善农民工就业状况,中央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但目前农民工就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户籍壁垒
在我国的城市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两个劳动力市场:一个是收入高、劳动环境好、待遇好、福利优越的劳动力市场,这个劳动力市场是专门针对具有本市户 籍的劳动者的高端劳动力市场;另一个是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待遇福利低劣的劳动力市场,则属于农民工,是低端劳动力市场。二元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民工无法 取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劳动力资格,城市居民所从事的许多工作,农民工不是不能干,而是因为没有城市户口而不被允许干。农民工只能进入低端劳动力市场,而低 端劳动力市场上又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而使劳动力供大于求。哝民工随时面临被解雇的命运,就业极不稳定。
(二)行业和工种限制
一些城市对农民工进行总量控制,如职业、工种限制,先城后乡控制等。如上海市规定用工单位招用外地劳动力,必须先公开招聘本市的劳动力,招聘不 足,经有关部门批准备案方可招用外地劳力。上海限制农民工进入的行业和工种为:金融与保险、各类管理业务员、调度员等共计20多个工种。另外,深圳、北 京、郑州等大中城市都有类似的限制规定。由于就业歧视的存在,农民工群体应有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沦为城市的边缘人。
(三)技能障碍
除了外力限制,农民工就业最大的障碍在于自身缺乏技能。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人,其中初级技工所占比例为 60%,中级技工比例为35%,高级技工比例仅为5%;而在西方国家中,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通常要超过35%,中级技工占50%左右,初级技工占 15%。实际上,大多数初次出门的农民工都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干力气活,初级技工也是城市居民多。农民工职业技能缺乏的主要原因,除了输出地职业教育跟不 上、用工单位不重视工人培训之外,与外出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也有很大关系。据河南省信阳市的调查,该市农民工文化程度大多为小学和初中。
更多关于 资料下载 的内容:
历年真题
- 四川公务员
- 国家公务员
- 其他考试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