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3 09:40:14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文章来源:四川华图
2024四川国考成绩公布专题由四川华图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整理分享,更多关于国家公务员招聘公告,四川国考岗位表,国家公务员报考相关的内容,请关注四川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2024四川招聘公务员成绩公布链接,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于11月26日结束,303.3万人通过资格审查!距离笔试结束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很多同学都想知道什么时候出成绩,成绩在哪里查询?第一次参考得同学需要准备什么资料?资格复审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出补录公告?又是什么时候面试?下面就由图图来给大家一一解决:
一、什么时候出成绩?
根据2024国考招录公告可知,国考笔试成绩会在1月份发布,并同步更新合格分数线。查询网址: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 (scs.gov.cn)。成绩查询。笔试阅卷结束后,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确定各类职位笔试合格分数线,对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职位、基层职位和特殊专业职位等,将予以适当倾斜。
报考者可于2024年1月登录专题网站查询笔试成绩和合格分数线,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其中,8个非通用语职位,笔试成绩按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外语水平测试成绩(考试成绩均按百分制折算,下同)分别占25%、25%、50%的比例合成;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职位和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笔试成绩按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专业科目笔试成绩分别占25%、25%、50%的比例合成;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笔试成绩按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专业科目笔试成绩分别占40%、30%、30%的比例合成;其他职位,笔试成绩按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成绩各占50%的比例合成。
二、什么时候面试?
根据《招考简章》中规定的面试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各职位进入面试的人选,并在专题网站上公布。达到笔试合格分数线的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比例低于规定面试比例的职位,将面向社会进行调剂。调剂在公共科目考试内容相同(即指报考者应答的是同一类试卷)的职位之间进行,调剂公告、职位等通过专题网站发布。
招录机关负责面试实施,时间、地点等事项详见招录机关在本部门网站和专题网站上发布的面试公告。面试时,报考者须提供本人身份证件(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学生证、工作证等)原件、所在学校或者单位盖章的报名推荐表、报名登记表等材料。凡有关材料主要信息不实,影响资格审查结果的,招录机关有权取消报考者参加面试的资格。报名推荐表、报名登记表等材料可从专题网站下载、打印。
部分招录机关在面试阶段组织专业能力测试,专业能力测试设置情况和测试内容、分值比重等见《招考简章》或者招录机关发布的面试公告。
面试结束后,招录机关通过专题网站发布报考者的面试成绩以及综合成绩。其中,未组织专业能力测试的,综合成绩按照笔试、面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合成;组织专业能力测试的,综合成绩按照笔试成绩占50%、面试成绩和专业能力测试成绩共占50%的比例合成。
三、四川国考面试备考热点
【热点概述】
美国一个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从1980年起,有2%—4%的人患过焦虑障碍;1994年,这一比例达15%;而到2005年,上升为28.8%。全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焦虑。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群体性焦虑更为突出。一个世纪前,世界还定义中国人是“漠视时间的人”,如今,则发现中国人甚至成了“最急躁最没有耐性的地球人”。
【题目?】
请就“一个世纪前,世界还定义中国人是‘漠视时间的人’,如今,则发现中国人甚至成了‘最急躁最没有耐性的地球人’。”这句话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从“漠视时间的人”到如今的“最急躁最没有耐性的地球人”,这句话反应出人们在心态上的一种转变,从以前的慢条斯理,不注重时间,到现在的分秒必争,急躁焦虑。目前社会焦虑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近年来买房焦虑、求职焦虑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折射出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也有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生活成本的上升,使得人们面临着诸如就业难、买房难、养老难等一系列问题,甚至于,一纸购房合同已经成为横越现实与理想的一道鸿沟;另一方面,社会结构转型的剧烈碰撞,加大了社会关系中的不公平感、焦虑感和紧张感。加之,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心态的失衡,最爱快进,疯狂点赞,易怒易躁,负面情绪的增多,以及情绪的交叉感染,使得社会焦虑现象日渐严重,社会出现了浮躁之风。
焦虑病的出现是社会转型升级中,面临改革阵痛期所出现的特殊社会问题,要抚平阵痛,缓解焦躁,我们需要多方努力,积极行动。
首先,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从基层出发,从民众最关心的角度出发,大力创新就业机制,鼓励创新创业,切实解决就业等年轻人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与发展,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建立普惠型社会。只有加快推进社会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改革的获得感。
其次,社会要加强舆论导向,媒体应该加强弘扬正能量。主流媒体和新媒体要发挥正面的媒体力量,多报道正面积极的事件,引导民众建立积极健康的思维方式和创建脚踏实地的社会之风。
最后,民众要改变观念,加强自我疏导,建立愉悦积极的思维方式。同时最重要的是要进行适当适时的心理调适。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需要对自己进行心理控制与调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维护心理平衡,消除心理问题,以求个人身、心以及个人与环境相协调的状态。
总之,只有加快改革,加强价值指向,转变心态,才能让改革真正拥有含金量,才能使群众真正从焦虑向幸福转变。
(编辑:w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