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30 09:57:04 三支一扶考试网 https://sc.huatu.com/jcfw/ 文章来源:
【导读】华图四川三支一扶考试网提供以下三支一扶招考信息:2023年四川阿坝三支一扶考试考试排名多久出,更多关于四川三支一扶招聘,四川三支一扶考试,三支一扶招考公告的内容,请关注四川三支一扶考试网/四川人事考试网!
2023年四川三支一扶考试考试排名多久出?四川三支一扶招募2023年报名已经结束,根据官方统计共33177人通过审核(6月14日17:00)。准考证打印入口将在7月4日-7日进行,7月8日笔试。四川华图三支一扶考试网为大家整理三支一扶相关考试资讯如下:
一、四川三支一扶报名人数统计
日期 | 统计表 |
6月12日 | 查看 |
6月13日 | 查看 |
6月14日 | 查看 |
二、四川三支一扶准考证打印安排
资报名成功的考生,于7月4日至7日登录报名网站(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网“人事考试”专栏)打印本人准考证(使用A4纸打印,黑白、彩色均可,保证字迹、照片清晰)。不具备打印条件的考生,可持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到报考的市(州)人事考试机构打印。考试时,考生持本人准考证和有效居民身份证(或带照片的社保卡)原件到指定地点参加考试,两证不全者不得参加考试。
三、四川三支一扶笔试成绩
公布笔试成绩及进入资格复审人员名单:笔试成绩于7月25日左右在报名网站公布。进入资格复审人员名单于7月26日左右由各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安排在相关网站公布。
根据同岗位考生笔试成绩,按照招募岗位招募名额的3倍,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确定进入资格复审人员名单。拟进入资格复审的最后一名笔试成绩相同的并列人员一并进入资格复审。进入资格复审人数达不到招募名额3倍的岗位,该岗位符合条件的笔试人员全部进入资格复审。
四、四川三支一扶试题哲学曾经是一种生活方式。所谓苏格拉底的哲学,不只是和别人对话的方法,以及他在对话中提出的种种理论,更是他不立文字、浪迹街头、四处与人闲聊的生活方式。哲学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书面的研究,而是一种过日子的办法。只不过我们后来都忘记了这段,把它变成远离日常的艰深游戏。即便是很多人眼中刻板的康德,也不忘区分“学院意义的哲学”和“入世意义的哲学”,并且以后者为尊。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哲学源于生活,应服务于民众
B.如今的哲学发展偏离了他的本质
C.康德和苏格拉底的哲学观念一脉相承
D.当代人们对哲学的诠释方式发生了改变
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以年均1%的速度增长,从1978年的17.9%上升至51.27%,城镇人口从1.72亿增加到6.9亿。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78%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按照城镇化率年增长1%的速度,我国的城镇化率真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仍有30年左右的发展期。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人口转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助推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生产要素流动和集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这段文字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
A.我国城镇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B.城镇化是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C.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D.城镇化是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
3.读《九叉》,就是在听一个特别能贫的十几岁小女子在耍贫嘴,又或者是在听单口相声,一不小心就笑得肚子抽筋、口吐白沫。——事实上当下北京作家群中,大都有这种“贫”的本事,如时下风靡的冯唐。而《九叉》之可喜,在于作者顾异没有硬往这个“贫”里面塞进一些东西,她只是尽情地展现着自己的小心思、小欢喜、小理想、小纯情、小期待,就像是对镜开屏的孔雀,一心一意地绽放着自己的光彩,并且只给自己看。
作者被《九叉》深深吸引主要源于:
A.这部小说语言的幽默性
B.这部小说内涵的丰富性
C.
D.这部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4.
问题的价值在于去解决。发现问题是前提。问题贵在发现,也难在发现。关键是要有问题意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问题是关键。俗话说得好:“药对症一张方,不对症用车装。”研究问题必须“研”到点子上、“究”在关键处。解决问题是目标。能够发现问题是有水平,善于解决问题则是高水平。解决问题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问题既要找到“破”的角度,更要找到“立”的基点,“因风吹火,照纹劈柴”。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发现和研究问题不如解决问题重要
B.解决问题是问题的价值的真正体现
C.解决问题是发现和研究问题的归宿
D.解决问题先要找到突破点和立论点
5.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表现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调查发现,59.3%的民众希望社区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37.9%的民众期望能便捷地获取当地的公共文化信息。此外,能享受到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文化资源(27.5%)、能在校园、社区、企业或农村享受到流动公共文化服务(22.7%),也是人们较为普遍的诉求。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人们的文化需求类型呈多元化的特征
B.人们对文化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要求
C.应为群众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D.文化事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答案与解析
1.答案: A
解析:
根据提问“意在”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材料首先指出“哲学曾经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以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例进行论证,表明哲学来源于生活;接着进一步指出哲学一开始不是书面的研究,而是过日子的方法,是“入世意义的哲学”,说明哲学应指导生活,服务民众。A项表述最全面,为正确答案。B项表述太过片面,未指出“本质”的内容。C项内容在文中找不到依据。D项表述太过表面,未挖掘文段隐含意义,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2.答案: B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文段开头主要表达“我国城镇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潜力巨大”,接下来的“尽管如此”可知首句并非文段主要信息。第二句是对城镇化路程的具体规划,没有表达鲜明的论点,故文段尾句为本段的主旨句。“助推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生产要素流动和集聚”都是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的因素,B与之最为接近。故正确答案为B。
3.答案: C
解析: 题目所说的内容可以直接对应到文段后半部分,通过“没有硬往这个‘贫’里面塞进一些东西”、“只是尽情地……”、“一心一意地”“只给自己看”可知,作者赞扬《九叉》内容的纯粹性。故答案选C。本题干扰选项是B项,“内涵的丰富性”意思是,内涵不止一种,比如说表现个人怎么样,另外还表现了社会怎样等等,这叫内涵的丰富,《九叉》只表现了小女子的个人感受,故B项不正确。
4.答案: B
解析:
文段的结构是总分式,层次很清晰,第一句是总论点——“问题的价值在于去解决”;接着是三个分论点——“发现问题是前提”“研究问题是关键”“解决问题是目标”。A项是否定句式,这种句式一般不选作主旨句,因为不够直接,比较一下B项的正面肯定式表述,就很容易排除了;C项是最后一个分论点,D项是最后一个分论点的分论点,都不选。所以选B。
5.答案: C
解析:
据提问知该题属于隐含主旨题。
阅读可知,材料为“提出观点—举例说明”的总—分结构,所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表现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材料的表面主旨,进一步引申出隐含主旨为“应为群众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所以C选项正确;A、B选项均为表面主旨,排除;D选项是对材料的过度引申,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