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公务员考试

您当前位置:四川人事考试 > 四川公务员考试 > 报考指导 > 2021下半年四川省考报名一般多长时间审核

2021下半年四川省考报名一般多长时间审核

2021-10-19 09:01:27 公务员考试网 https://sc.huatu.com/ 加备考QQ群 加微信领资料 APP模考刷题 文章来源:四川华图

预约享全项目备考资料

  2021下半年四川公务员报名进行中,报名截止时间为10月20日8:00,考试时间为11月20日-21日,四川省考报名流程为:选择岗位-填写报名信息-提交报名-资格审核-报名缴费-报名信息确认。四川华图公务员考试网整理本次四川公务员考试报名相关内容如下。

推荐>>四川公务员考试公告汇总|报名入口

推荐>>四川公务员报名人数|报名模拟系统

推荐>>四川公务员职位查询|专业学科分类

2021银保监专业考试大纲

  二、四川公务员报考条件

  普通岗: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思想政治素质好;

  2.年龄在18—35周岁(1985年10月14日至2003年10月14日期间出生),2022年高校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即1980年10月14日以后出生)。年龄计算时间截止到2021年10月14日(本次公招报名第一日);

  3.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

  4.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5.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6.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录用规定》有关回避的规定;

  7.符合法律法规和招录职位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公安系统: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思想政治素质好;

  2.年龄在18—30周岁(1990年10月14日至2003年10月14日期间出生)。2022年高校应届毕业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和报考法医职位的,年龄不超过35周岁(即1985年10月14日后出生)。年龄计算时间截止到2021年10月14日(本次公招报名第一日);

  3.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

  4.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5.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6.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录用规定》有关回避的规定;

  7.符合法律法规和招录职位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三、四川公务员考试笔试《申论》备考

  在公务员考试中,时政要闻、热点事件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模块,但其实渗透到了考试的方方面面。时政时事的热点积累有助于我们增加申论素材,可以帮助我们训练如何形成政府思维,有助于我们在写作中习惯运用官方表述方式,甚至在常识的考试中也经常出现当年的热点时事的考题,那么如何备考这部分知识呢?其实很简单,不用死记硬背,就每天拿出固定时间多多积累即可,四川华图每天都会更新全网zui新zui热的时政要闻,并附有热点解析,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掌握。大家可以Ctrl+D收藏本页供大家学习积累。

  【背景链接】

  发现结节不立即切除就会癌变?复方板蓝根能有效抵抗新冠病毒?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就绝对不能运动?不久前,北京市科协等机构发布的“科学流言”榜,回应了相关谣言。近年来,类似榜单每次发布都会引发社会关注,既说明公众渴望得到专业的科普知识,也折射出一些“科学流言”传播较广的现实。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高,但越是如此,就越需要对新事物、新概念秉持一份冷静甄别的理性意识,涵养一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精神。

  [综合分析]

  近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比例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但科学精神培育相对缓慢。假借科学之名的流言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专业声音缺位。不可否认,公众对与自身相关的卫生健康、食品安全、气候环境等信息比较敏感,一旦遇到困惑,如果没有及时、专业的信息,不少人会“宁可信其有”,信息的转发无形中助推了流言的传播。可见,在一些领域,科普供给与人们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另一方面在于传统科普在内容选择、表达方式等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

  移动互联时代,信息触手可及,传播速度加快。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对“科学流言”,不能及时予以澄清,很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例如,网络曾经谣传的“蛆橘事件”“打针西瓜”,导致一些地方的优质农产品滞销;有的“致癌提醒”“民间偏方”,让一些老年人误入养生歧途。

  [参考对策]

  转变科普理念,多从公众需求出发,让及时专业的声音抵达更多人,才能让科学跑在流言前面。例如,气象部门在预告天气信息之外,还时常解答老百姓冷暖关切,赢得了好评与认可。

  改善对“科学流言”的免疫力,培养科学素养是关键。改善科普质量,既介绍具体知识,又传播科学思维,努力改善全民科学素养,全社会抵御“科学流言”的根基才会更稳固。

  要大力发展科普产业,健全完善引导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机制,有助于凝聚合力、弥补传统机构力量的不足,快速响应公众科普期待,更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科普需求。例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少专业人士在自媒体平台及时答疑释惑,帮助大家理性认识病毒、科学防疫。

(编辑:Libinu)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