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30 11:03:41 公务员考试网 https://sc.huatu.com/ 加备考QQ群 热 加微信领资料 领 APP模考刷题 爆 文章来源:四川华图
言语如何备考》》》
在行测考试的常识题中,常常会涉及一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度排序题,这样的题目看起来难,像是需要博古通今才能做对一般。但实际上,我们只需要掌握zui基础的知识,结合高效的解题技巧,就能够让你解这类题时快准狠!今天就和大家介绍一下在排序题中常用的两种解题技巧:
解题技巧一:代入验证法+提取关键词。代入验证法,在排序题中尤为好用,是指先观察选项,看看出现在首位、末位频次高的序号是什么,优先去验证这些出现频次高的序号的位置。而验证的过程就需要使用提取关键词法,来迅速定位和判断。第*种技巧尤其适合考生对历史知识了解较少,对史实不确定的情况。
解题技巧二:提取关键词+组合排除法。提取关键词,就是从选项中快速圈出核心词来定位和判断;组合排除法,就是从选项入手,结合对史实zui基本的了解进行组合,来排除明显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这也是常识题中zui常用的方法。在排序题中,这两种方法一般搭配使用。而这些技巧的使用,还是需要各位考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只不过搭配技巧能够让我们在知道得少的情况下,还能做得对!
例如:2020年国考第15题
下列言论中涉及到的人才选拔制度,按出现顺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学通行修,经中博士
②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③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④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A.③②④①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中国古代史中人才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
常规解题思路:逐一判断,本文这里不做赘述。
解题思路一:代入验证法+提取关键词
第*步,观察选项。发现②在首位、④在末位的频次高,所以,我们可以先去验证一下②在首位、④在末位的位置是否正确。
第二步,提取关键词进行代入验证。
②里关键词“军功”,结合对历史上人才制度的基本了解,可判断出②所述的为“军功爵制”,是战国时期秦国率先使用的人才选拔制度,由于题目中没有禅让制、世卿世禄制,所以军功爵制在本题中是zui先出现的,经验证②在首位是正确的;
④里关键词“金榜”,结合对历史上人才制度的基本了解,可判断出④所述为“科举制”,是古代史上zui后出现的人才制度,经验证④在末位是正确的。
第三步,得出答案。由于选项中只有C里是②在首位、④在末位,所以选出正确答案C。以防万一,可以将C的顺序再代入验证一下。
解题思路二:提取关键词+组合排除法
第*步,提取关键词。
①里关键词“经中博士”,五经博士是汉代才有的,所以①出现在汉代。实际上,①出自《续汉书·百官志》我国汉代“四科取士”的选官标准中的第三条。
②里关键词“军功”,结合对历史上人才制度的基本了解,可判断出②所述的为“军功爵制”,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改革的人才选拔制度。
③里关键词“九品”“中正”,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
④里关键词“金榜”,金榜题名指的是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
第二步,组合排除。由于九品中正制度和科举制是承前继后的关系,所以③④可以进行组合,代入到选项中进行排除,只有C中③④是组合在一起的,所以正确答案是C。
这两种解题思路都能够大大提升大家的做题速度和正确率,当然,通过这道例题,我们可以发现,对题中所考察的史实完全不了解的考生,单靠技巧可以搏一搏选出正确答案,但要稳妥保持正确率,还是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在备考过程中去积累和总结一些常见的制度发展历程。
借着这道例题,就带着大家梳理一下,中国古代主要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历程!
常识题往往可以一题多解得出正确答案,通过这道例题,大家明白两种巧解思路怎么用了吗?
判断如何备考》》》
在行测科目考试中,否定肯定式是翻译推理中一个常考考点。否定肯定式(否一推一)本质就是对或关系成立的一个考查。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关于否定肯定式的做题的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一、否定肯定式介绍
当A或B为真时,否定一个,则肯定另外一个。
例:A或B为真,题干给出条件¬A,能推出B一定为真,因为或关系成立必须满足其中一个为真,¬A是对A的否定,必然得到B为真,这样A或B才能为真。
¬A或¬B为真,题干给出条件A,是对¬A的否定,得到¬B为真。
适用范围:题干中出现选言命题或联言命题。
二、例题精讲
【例题1】已知:(1)如果甲和乙是肇事者,丙就不是肇事者;(2)如果丁是肇事者,那么乙就是肇事者(3)甲和丙都是肇事者。
由此可推出( )。
A.乙和丁都是肇事者
B.乙和丁都不是肇事者
C.乙是肇事者,丁不是肇事者
D.乙不是肇事者,丁是肇事者
正确答案:B
解析:第*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如果……那么……”等,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①甲且乙→¬丙
②丁→乙
③甲且丙
第三步,进行推理。
条件“丙”是对①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到:¬(甲且乙),根据摩根定律,可得到:¬甲或¬乙;
条件“甲”是对“¬甲或¬乙”一支的否定,根据“否定肯定式”,可得到:¬乙;
“¬乙”是对②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到:¬丁。
综上,乙和丁都不是肇事者。
因此,选择B选项。
【例题2】某所高中调查学生参加社团的情况,发现在象棋社社员中,只要是高二(3)班学生,则其一定也是校篮球队的队员。
由此可以推出( )。
A.甲是象棋社社员,且甲是篮球队员,则甲是高二(3)班学生
B.乙是高二(3)班学生,且乙是篮球队员,则乙是象棋社社员
C.丙是象棋社社员,且丙不是篮球队员,则丙不是高二(3)班学生
D.丁不是象棋社社员,且丁也不是篮球队员,则丁不是高二(3)班学生
正确答案:C
解析:第*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只要……则……”,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①象棋社且高二(3)班→篮球队
第三步,进行推理。
A项:“甲是篮球队队员”是对①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无法得出甲一定是高二(3)班学生,排除;
B项:“乙是篮球队员”是对①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无法得出乙一定是象棋社社员,排除;
C项:“丙不是篮球队员”是对①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象棋社且高二(3)班),即:¬象棋社或¬高二(3)班;又已知“丙是象棋社社员”,根据“否定肯定式”可得:“¬高二(3)班”一定为真,即丙一定不是高二(3)班学生,可以推出;
D项:“丁不是篮球队队员”是对①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象棋社且高二(3)班),即:¬象棋社或¬高二(3)班;又已知“丁不是象棋社社员”,根据或关系“一真即真”,则“¬高二(3)班”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不能确定,排除。
因此,选择C选项。
通过上面两道题目的示范,相信各位考生对于否定肯定式的运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后期大家在备考的过程中,碰到类似的题目,可以运用否定肯定式的公式直接做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
浙江分院
(编辑:Nicj)
贴心微信公众号
四川公务员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