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6 09:06:45 公务员考试网 https://sc.huatu.com/ 加备考QQ群 热 加微信领资料 领 APP模考刷题 爆 文章来源:四川华图
言语如何备考》》》
我们知道,在公务员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阅读量大,信息点分散。而主旨题、意图判断题一直占据片段阅读的大部分题量,意图判断题的一般类又被分为问题类和观点类,而观点类其实就是一个主旨概括题,可大部分的考生经常将主旨概括题与意图判断题混淆在一起,特别是当在主旨概括题中找到的重点为问题或归纳的共性为问题时,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考生的做题速度和准确度上都是一个巨大挑战,甚至心里素质也是要求很大的。比如,同学A:哇,文字多,在正常的的规定时间内很难读完,怎么办。学生B:文段杂乱导致无从下手选择,怎么提高?同学C:凭感觉做题,结果错很多,我要如何破?上述问题要得到解决,这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下面给各位考生介绍一下,借助“非对策句直排法”可快速锁定答案。
非对策直排法,即在主旨题、意图判断题中,当找到的重点为对策句表述时,选项也应为对策句,选项非对策句表述的可以直接排除。
【例题】经典会被一代代人重读,这样文化尤其是作为精髓的文化就有了传承。当然有些也是隔代遗传,甚至经过世纪尘封。有些经典的命运非常孤独,有些好得多。经典是时间的造物,在时间中它又有了自己的历史,一些读者会把自己的生命又加入进来。经典不怎么时髦,经典是安静的,经典等待着,它必须等到一个好的读者才能复活,这个读者有多好,它就能够复活得多好。
对这段文字意思概括zui准确的是:
A. 重读经典有利于文化传承
B. 经典的生命需要读者来重塑
C. 尘封的经典更值得去品味
D. 经典的命运各不相同
答案:B
解析:本题为主旨概括题。分析文段,文段先介绍了各种经典的不同命运,并指出经典的命运与读者息息相关,然后提出核心观点,即经典需要等到好的读者才能复活,文段为“分-总”结构,主要讲的是经典必须等到一个好的读者才能复活,即总句为“必须”引导的对策句,对总句进行同义替换,选项也应是对策句,而A、C、D都不是对策句表述,直接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选项。
【例题】我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其中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很难单项突进,现在结构调整引起了高度重视,但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尤其是必须加快市场化改革,建立全国的统一大市场,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和产品自由流动,如果市场机制得不到应有的发育,那么以市场为导向的结构调整就失去了zui重要的基础,区域化布局和比较优势的发挥也就无从谈起。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的是:
市场是农村结构调整的导向
市场机制的优势未充分发挥
农业市场化改革需要加快进行
农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
答案:C
解析:第*步,分析文段,第*句先指出农业发展中很难做到单项突进,紧接着通过转折词“但”引出文段的重点,然后又出现递进词“尤其”,重中之中是重点,话题落在递进词“尤其”之后,且“尤其”之后是对策句“必须”引导的对策句。zui后又通过“如果没有”引导的反面论证,来对对策句进行加强论证,综上,本题重点落在“必须”之后。
第二步,对比选项,对“必须”引导的对策句进行同义替换,争取选项的表述也应为对策句,四个选项中,只有C选项是“需要”引导的对策句,其他几个选项都不是对策词引导的对策句。可直接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选项。
【例题】相对于政府公关,民间外交更具柔性,传播内容和载体更易于被接受,更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前,越来越多外国民众来华参观访问,中国越来越多的公民走出国门,网络媒体的发展也使普通公众更易影响舆论。因此要因势利导,通过新闻媒体、社区组织、民间社团等渠道,引导国内公众主动配合公共外交,积极传播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维护国家形象。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 民间外交与政府公关的差别
B. 民间外交在国际交往中的意义
C. 应引导民间外交积极发挥作用
D. 媒体应在国际交往中正确引导公众
答案:C 解析:第*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讲先介绍民间外交的好处,紧接着进一步通过中国公民走出国门和外国民众来中国去解释。zui后通过结论词“因此”引出文段的重点,且“因此”之后还是对策词“要”引导的对策句,即仅需将该对策直接同义替换即可。
第二步,对比选项,A选项和B选项都不是对策句表述,直接排除;C选项和D选项都是“应”引导的对策句表述,但是D选项的“媒体”片面了,文中还存在社区组织和民间社团。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选项。
通过上述例题可以发现,zui近几年的的考试试题中会出现这样选项非对策句表述直排的解题思维,如何才能在短期内快速破除难题,需要大家多做题,也需要大家反复总结,该套路在我们的标题填入题中也适用。
zui后,在备考阶段,希望大家学用结合,学有所悟,zui终都能成“公”上岸。
判断如何备考》》》
很多小伙伴在做行测题的时候,对于真假推理题总是很纠结,不知道推到哪一步算是推完了?简单粗暴地说,就是把题干条件全部用完的情况下,没有再可以推的东西的时候,那这题就算是推完了。
我们拿两个相似的题给大家作对比。
【例1】学校班级间举行围棋比赛,几个任课老师在猜测甲班学生进入决赛的情况。
语文老师猜测:该班学生围棋水平一般,没有人会进入决赛;
数学老师猜测:该班有些学生以前学过下围棋,他们会进入决赛;
英语老师猜测:该班英语课代表孙强或美术课代表宇飞会进入决赛。
已知三位老师只有一个人的猜测是对的,由此可以推出以下( )肯定为真。
A. 甲班所有学生都没有进入决赛
B. 甲班所有学生都进入了决赛
C. 英语课代表孙强进入了决赛
D. 美术课代表宇飞没有进入决赛
根据真假推理题的做题思路,先找给出的条件中的矛盾或反对关系,语文老师的话“所有人都没进入决赛”和数学老师的话“有的进入决赛”构成矛盾关系,一真一假,根据题干“只有一个人猜对”,则英语的老师的话为假,“孙强或宇飞”为假,则真为:﹁孙强且﹁宇飞,即两个人都没有进入决赛。
在此题中,我们能推出来的信息,到这就结束了,也就是题目条件能用的已经用完了。
因为对于语文老师的话和数学老师的话谁真谁假,我们是确定不了的,除了孙强和宇飞两人的情况,其他人的我们是不知道的,其他人是否进入也就无法判断,所以到底是“所有人都没有进入决赛”还是“有的进入决赛”?无法确定,所以这题zui后只能选的是D选项。
【例2】下面是某冬日我国北方某些城市的天气情况:
(1)有些城市有降雪;
(2)有些城市没有降雪;
(3)北京和邯郸没有降雪。
如果三个断定中只有一个为真,那么以下选项中哪个断定一定为真?
A. 北京有降雪,但邯郸没有
B. 所有这些城市都有降雪
C. 所有这些城市都没有降雪
D. 以上各选项都不一定为真
同样的,首先还是找关系。在三个条件中,(1)和(2)互为反对关系,两个“有的”必有一真,可以同真,根据题干中“只有一个为真”,可知(1)和(2)必有一真,则(3)为假话,“﹁北京且﹁邯郸”为假,则真为:北京或邯郸,即:北京、邯郸至少有一个城市在降雪。
通过北京和邯郸两个城市中,至少有一个在降雪,还可以返回去分析(1)和(2),则(1)真(2)假,“有些城市没有降雪”为假,则真为:所有城市都有降雪,所以是B选项。
在这两题中,很相似的地方,都是通过“且关系”与“或关系”为假,分析出真实情况,但两题的区别又在于,分析出来的真实情况,能否返回去用在题干形成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的话中去分析关系里的话是真还是假。
在第二题中,很多同学很易错的选项是D,他会通过分析出来的真实情况是:北京、邯郸至少有一个城市在降雪,到这的时候,他就去分析选项了,就会发现A、B、C都不对,就会去选D了。但这题对比第*题,它的反对关系的话是可以判断真假的,所以还得继续分析完。
所以,在做真假推理题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的是,你的题干条件是否已经用完了,如果关系的真假可以分析,那你还可以继续根据假的那句话,反向分析出真实情况,再去判断选项。
云南分院
(编辑:Nicj)
贴心微信公众号
四川公务员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