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7 13:42:13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文章来源:四川华图
2023年国考考试笔试岗位分差查询时间,2023年国家公务员笔试成绩于3月14日起开通查询,合格分数线为总分105分,行测60分,面试名单及调剂公告于3月15日公布,调剂申请时间为3月16日8:00至3月18日18:00,具体公告见下文。
一、国家公务员笔试分数线
中央机关和省级(含副省级)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合格分数线为总分不低于105分,且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低于60分;市(地)级和县(区)级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行政执法类职位合格分数线为总分不低于95分,且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低于50分;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的市(地)级、县(区)级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定向招录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和在军队服役5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职位,非通用语职位,以及特殊专业职位合格分数线为总分不低于90分,且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低于45分。此外,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统一组织了专业科目笔试,专业科目笔试合格分数线为不低于45分。
二、国家公务员调剂公告
(一)职位查询
报考者自即日起,可以登录“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以下简称“考录专题网站”,http://bm.scs.gov.cn/kl2023)查询调剂职位、调剂人数、考试类别、资格条件、咨询电话等。
(二)报名
2023年3月16日8:00至3月18日18:00期间,报考者凭报名时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考录专题网站”,选报职位并提交调剂申请。报考者对有关职位的专业、学历、学位、工作经历等资格条件有疑问需要咨询时,可直接与招录机关联系。在提交调剂申请截止时间之前,报考者可以改报其他职位。
非网上报名的报考者参加调剂时,请直接与拟申请调剂的招录机关联系,在2023年3月18日18:00前提交书面调剂申请。
(三)资格审查
2023年3月19日8:00至3月20日18:00,招录机关对调剂本单位职位的网上申请和书面申请一并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一般依次按照报考者公共科目笔试总成绩、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进行,两项成绩均相同的人员,一并进入资格审查;对于设置了专业科目笔试条件的职位,资格审查依次按照报考者合成成绩、公共科目笔试总成绩、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进行,三项成绩均相同的人员,一并进入资格审查。审查合格人数达到规定的调剂人数后,招录机关不再对其他人员进行资格审查。
2023年3月22日之后,参加调剂的报考者可以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资格审查结果和进入调剂职位面试人员名单。
三、国家公务员面试形式
结构化面试
最普遍的形式大部分部门均为结构化面试形式如最国税系统、海关系统、铁路公安系统、证监会、海事局和中央党群及国家行政机关等。
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
采用省份较少,如国家外文局、农业部、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门。
结构化小组面试
新兴形式起初这一面试形式只在海南省考中得以运用,在2018国税面试中也采用了此形式。
四、国家公务员面试备考热点
四川公务员面试模拟题:社会主义科普教育创新,是全民创新的基础 热点背景72岁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老师在短视频平台上火了。她用扫帚演示宇宙射线,铁锅演示天眼,用吹气球解释火箭上天……一个个有趣的科学实验,给大家带来惊喜连连,让吴教授在平台吸粉百余万,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科学姥姥”,也引得等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赞誉。
模拟试题有趣的实验、生活化的语言不仅让原本高冷的科学变得接地气,使得吴教授在平台吸粉百万,收获了“科学姥姥”的称号。对此,你怎么看?
华图解析一.概括话题并予以评价。
总书记曾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吴於人教授用短视频做科普坚持了三年多,视频总播放量已经超过5000万,针对的正是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工作,是总书记号召的深刻践行者。
二.结合实际,多角度分析。
1.吴姥姥用短视频进行科普的意义。
(1)传递真科学,提高科学素质。吴姥姥用简单有趣的实验,将“阴极射线管”、“普氏摆现象”等“高大上”的抽象复杂的物理知识展现到公众面前,拉近了科学和普通百姓的距离,展现了物理科学的魅力,吸引更多人对科学产生兴趣,对于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拓展新思路,打开科教局面。吴姥姥的短视频,语言风趣幽默,态度科学严谨,摒弃了干巴巴的板书和PPT,充满了创意和新奇,让科普触达了更多圈层和年龄段,其传播时间和地域也不受限制,现场直播完成后,还可以回放重播,这些都有效放大了传播价值,创新了科普的形式,打开了科普教育的新局面。
(3)彰显大众情怀,传递科学精神。72岁的吴於人教授退而不休,在这个视频制作传播过程中,最喜欢的评论就是大家给她挑毛病,指出哪里还不够严谨,还能得出其他哪些结论,随着知识的传播,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也传递给了社会的公众,彰显着一代知识分子的情怀,影响着无数年轻的后辈。
2.当前科普工作面临的问题。
(1)科普领域青年人才缺乏。由于工资待遇低、科普工作者使命感不强、社会对科普工作关注度低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科普人才队伍流动性比科研单位、学校的人才流动性大得多,人才不足,制约着科普工作的发展。
(2)对退休人员重视度不够。像吴於人教授这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退休老人,有很多曾经都是某个领域的佼佼者、顶梁柱,退休的他们有充裕的时间,也有继续发挥余热的精力,但是目前社会上对这些潜在人才的关注和利用不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
(3)科普领域鱼龙混杂。目前在科普领域,除了一些专业人士利用新媒体做科普外,更有一些人为了流量、利益,披上专家外衣,制造伪科学的博主,他们的目的不是科普,而是吸引大众眼球从而“变现”。
三.提出对策建议。
(1)大力宣传科普事业以引发关注。一方面,利用主流媒体的体量、网络媒体的流量,挖掘像“科学姥姥”吴於人、“品先爷爷”汪品先等典型人物事迹,进而促进全面科普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在社会大力倡导崇尚科学家精神,为全民创新埋下种子。
(2)优化科普工作人才队伍。一方面,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提高科技人才待遇,尤其是对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要完善培训、薪酬增长、职称评定等多个方面的制度规定,培养多学科全方位的科普人才;另一方面,鼓励各领域退休的专家学者参与到科普工作当中来,丰富科普人才队伍的结构和层次。
(3)推动科普真正融入教育事业。一方面,学校应主动与科技场馆、科研单位等多方合作,开展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等活动,开发科普读物、科普影视资源等;另一方面,在科普教育中要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体会科学发现背后的思维方法,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国考推荐阅读
(编辑:Libi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