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章公告及岗位表在今日公布!国考公告在哪里看?国考岗位表在哪下载?国家公务员报名网站是哪个?四川华图公务员考试网为大家整理了国考相关信息,更多关于2022年国考相关内容关注四川华图教育。
【招考简章】2022国考招考简章
【公告解读】2022国考公告解读
【岗位下载】2022国考岗位表
【职位查询】2022国考职位检索
【国考职位库】
一、国家公务员简章
各招录机关的招考人数、具体职位、考试类别、资格条件、咨询电话等详见《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2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招考简章》(以下简称《招考简章》),有关报考政策规定、报名网络技术和考场考务安排等事宜详见《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2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报考指南》(以下简称《报考指南》)。《招考简章》、《报考指南》通过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2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以下简称考录专题网站,http://bm.scs.gov.cn/kl2022)公布。
16.什么情况下报考者可以更改报考职位?
报考者每次只能报考1个职位,在招录机关对报考申请进行资格审查之前,报考者可以更改。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的报考者,不可再改报其他职位。没有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的报考者,在2021年10月24日18:00以前,可以改报其他职位,但不可再次报考原职位。
17.《报名登记表》和《报名推荐表》何时提供?
所有报考者均需填写《报名登记表》和《报名推荐表》,所填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主要信息填报不实的,按弄虚作假处理;信息填报不全导致未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的,后果由报考者自负。纸质《报名登记表》和《报名推荐表》一般在面试前向招录机关提供。
18.社会在职人员是否需要填写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
社会在职人员一般不需要填写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个别招录机关有专门要求的,从其要求。
三、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国家公务员历年笔试试题资料
在公务员考试中,时政要闻、热点事件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模块,但其实渗透到了考试的方方面面。时政时事的热点积累有助于我们增加申论素材,可以帮助我们训练如何形成政府思维,有助于我们在写作中习惯运用官方表述方式,甚至在常识的考试中也经常出现当年的热点时事的考题,那么如何备考这部分知识呢?其实很简单,不用死记硬背,就每天拿出固定时间多多积累即可,四川华图每天都会更新全网zui新zui热的时政要闻,并附有热点解析,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掌握。大家可以Ctrl+D收藏本页供大家学习积累。
发现结节不立即切除就会癌变?复方板蓝根能有效抵抗新冠病毒?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就绝对不能运动?不久前,北京市科协等机构发布的“科学流言”榜,回应了相关谣言。近年来,类似榜单每次发布都会引发社会关注,既说明公众渴望得到专业的科普知识,也折射出一些“科学流言”传播较广的现实。
移动互联时代,信息触手可及,传播速度加快。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专业人士认为不靠谱、难以产生影响的“科学流言”,如果不及时予以澄清,很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例如,网络曾经谣传的“蛆橘事件”“打针西瓜”,导致一些地方的优质农产品滞销;有的“致癌提醒”“民间偏方”,让一些老年人误入养生歧途。面对层出不穷、不断变换花样的流言,及时精准的辟谣十分必要。与此同时,如何主动出击、更有效抵御“科学流言”,也成为当代科普工作亟待破解的课题。
假借科学之名的流言时常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专业声音缺位。的确,公众对与自身相关的卫生健康、食品安全、气候环境等信息比较敏感,一旦遇到困惑,如果没有及时、专业的信息,不少人会“宁可信其有”。有的人出于关心把不实信息转发给亲朋好友,无形中助推了流言的传播。在一些领域,科普供给与人们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其中一个原因也在于,传统科普在内容选择、表达方式等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就此而言,转变科普理念,多从公众需求出发,让及时专业的声音抵达更多人,才能让科学跑在流言前面。例如,气象部门在预告天气信息之外,还时常解答老百姓冷暖关切,赢得了好评与认可。
改善对“科学流言”的免疫力,培养科学素养是关键。许多披着科学外衣的流言,虽然不时夹杂着专业术语,甚至煞有介事地引用科学期刊,但只要稍加思考判断,并不难发现其破绽。比如,一些网文喜欢用“绝对”“zui”“百分百”等字眼,论证也往往似是而非;搞移花接木之术,把一些尚无定论的意见作为“知识”传播。这些,都违背了基本的科学逻辑、表达规范。据调查,近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比例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但科学精神培育相对缓慢。改善科普质量,既介绍具体知识,又传播科学思维,努力改善全民科学素养,全社会抵御“科学流言”的根基才会更稳固。
“科学流言”的传播,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难以完全禁绝。面向未来,科普工作任重道远,仍须久久为功。大力发展科普产业,健全完善引导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机制,有助于凝聚合力、弥补传统机构力量的不足,快速响应公众科普期待,更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科普需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少专业人士在自媒体平台及时答疑释惑,帮助大家理性认识病毒、科学防疫。当科普渠道日益多元、科普产品更趋丰富,我们定能筑起更为立体的抵御“科学流言”的屏障。
国考推荐
(编辑:Nicj)贴心微信公众号
四川公务员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