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招考简章在哪里查看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可以提上日程了,根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浙江人事考试网消息,2022国考预计在11月底(27、28)举行,更多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敬请关注国家公务员频道:https://sc.huatu.com/guojia/。
一、关于2022国考
通常,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简章可以在国家公务员局(http://www.scs.gov.cn/)>>国家公务员局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2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查看。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关信息请看如下: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北京地区2021年度人事考试工作计划》
浙江人事考试网布了《2021年全年考试计划》,考试计划中就列了2022年国考时间
二、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汇总
国考流程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发布公告 | 2020.10.15 | 2019.10.14 | 2018.10.21 | 2017.10.28 | 2016.10.13 |
网上报名 | 2020.10.15-24 | 2019.10.15-24 | 2018.10.22-31 | 2017.10.30-11.8 | 2016.10.15-24 |
查询报名序号 | 2020.10.28 | 2019.10.28 | 2018.11.4 | 2017.11.12 | 2016.10.28 |
确认及缴费 | 2020.11.7-11 | 2019.10.31-11.6 | 2018.11.8-14 | 2017.11.17-22 | 2016.11.2-7 |
准考证打印 | 2020.11.23-29 | 2019.11.18-24 | 2018.11.26-12.2 | 2017.12.4-10 | 2016.11.21-27 |
笔试时间 | 2020.11.29 | 2019.11.24 | 2018.12.2 | 2017.12.10 | 2016.11.27 |
成绩查询时间 | 2021.1.5 | 2020.1.8 | 2019.1.18 | 2018.1.24 | 2017.1.9 |
面试开始时间 | 2021.1.23 | 因疫情推迟待定 | 2019.1.24 | 2018.2.5 | 2017.1.17 |
三、国家公务员报名条件(参考2021国考)
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考试公告明确指出的“报考条件”有下列几点(以2021年国考为例):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84年10月至2002年10月期间出生),2021年应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79年10月以后出生);
3.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4.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
5.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6.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7.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
8.具备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四、国家公务员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含:笔试和面试
笔试包括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在考试内容上体现分类分级原则。
公共科目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外交部等部门日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语、朝鲜语(韩语)、葡萄牙语等8个非通用语职位的报考者,还将参加外语水平测试。
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以及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的报考者,还将参加专业科目笔试。
五、国家公务员备考资料推荐
言语如何备考》》》
言语理解与表达在行测考试中很占比很重,体量大,文字多是言语的重要特征,也是很多令很多考生头疼的一个模块。要想学好言语,先来一起了解一下言语的总体的知识结构。做到心中有数,学起来才会更加容易,更容易拿到心仪的分数。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言语的知识点框架:
言语理解与表达总体由片段阅读、语句表达和逻辑填空这3个大部分组成,是考试的核心重点内容。而每一个部分又由多个小部分组成。片段阅读分为6个小部分,包括主旨概括题、意图判断题、细节理解题、标题选择题、态度理解题、词语指代题。语句表达分为3个小部分,包括语句填空、下文推断和语句排序。逻辑填空分为3个小部分,实词考查、成语考查和成语与实词结合考查。
接下来我们通过表格来了解言语不同题型的做题方法:
片段阅读 片段阅读 | 主旨概括 | 关联词语 | 转折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必要条件关系、 并列关系(举例论证、原因解释、观点援引、反面论证、 背景铺垫) | |
行文脉络 | 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分总分结构、分分结构 | |||
意图判断 | 重点找主旨句,优选对策表述项,次选主旨句的同义替换项 | |||
细节理解 | 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 |||
标题选择 | 新闻类 | 文段导语即标题,导语即文端的第*句话 | ||
其他类 | 阅读文段找主旨,主旨即文段标题 | |||
态度理解 | 明显的态度引导词,明显的表示态度倾向性的词语,主旨句即文段所表达的态度 | |||
语句理解 | 找准代词、词语或者句子在文段中的位置,结合前后文,选择正确的答案(就近原则) | |||
逻辑填空 | 语境分析 | 对应词句、标点符号、关联词语 | ||
词语辨析 | 词语搭配、词义轻重、语义轻重、感情色彩、语体色彩 | |||
语句表达 | 语句填空 | 横线位于句首:其作用总领全文 | ||
横线位于句中:其作用承上启下 | ||||
横线位于句尾:总结全文 | ||||
下文推断 | 通读全文,寻找话题落脚点,一般在尾句 | |||
语句排序 | 观察选项,确定首句,然后通过代词、关联词语、时间顺序等方法来确定正确的答案 |
了解完这些题型的做题方式,接下来我们用一道例题来一起看一下做题的方式在题目中的运用。
【例题】①但实际调查的匮乏,并不足以令那些笃定“甜食可以治愈”的人们完全信
②“吃甜食会让人心情变好”似乎是人们口耳相传的一条“真理”
③但迄今还没有任何证据支持容易受抑郁症影响的人倾向于增加糖分摄入量的假设
④即高糖分的饮食全部或部分源于人们原本就糟糕的心理状态
⑤而换个角度说,心理疾病是否也可能导致人们摄入更多的糖分
⑥然而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糖分摄入水平越高,抑郁症患病的可能性越大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④⑥⑤①②
B.③⑥④⑤①②
C.②⑥①③④⑤
D.②⑥①⑤④③
【答案】B。华图解析:第*步,观察选项特征,确定首句。②句援引观点,适合做首句。③句句首有转折关联词“但”,故③句之前应有与其形成转折关系的内容,③句不适合做首句,排除A项和B项。
第二步,观察C项和D项,两项②⑥①均是绑定的,故只需确定③句、④句和⑤句的先后顺序即可。⑤句通过“换个角度讲”,引出“心理疾病”与“糖分摄入”的关系。④句通过“即”继续谈论“心理”与“糖分摄入”的关系,④句是对⑤句的补充说明,故⑤④绑定,排除C项。
因此,选择D选项。
做言语的题目切不可盲目求快,考生需要在了解题目构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学习做题的方法,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申论如何备考》》》
申论的学习,除了大量积累素材,脚踏实地的练习,掌握答题的技巧也很重要。小伙伴会有这样的感受,每一个模块的学习都有相应的解题方法,但是不管是哪个模块,解题的第*步都需要先审题,精准审题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实际在做题时,总有一部分同学粗心大意,没有认真审题就开始读材料、写答案,有的同学题型判定出错,有的同学没有看清题干的限定词……zui终导致做题正确率下降。既然审题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在申论答题中的精准审题原则。
一是要审作答来源。拿到一道题,首先应该看得就是答案需要根据哪则资料来找,如果每一篇材料都读,先看材料再看题,就会浪费大量时间,所以建议考生有针对性的寻找答案。一般情况下,当给定资料后给出了明确的序号,而且出现了“根据、依据”等表达,如“给定资料1”,那么答案范围则是确定的,内蒙古联考大多属于这种情形。但有时也要留神出现特殊情况,如出现动词“结合、参考”,或者题干中不给出明确序号,仅出现“给定资料”,这时作答范围不一定是确定的。如下面例题所示,例1的作答范围是确定的,例2的作答范围是不确定的。
例1:“给定资料5”介绍了美剧、韩剧的成功事例,请根据“给定资料5”概括我们从中能借鉴到的经验。(15分)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
例2:根据给定资料,分别指出我国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和网络传播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20分)要求:全面准确,语言简洁,200字左右。
二是要审题中有几问。这是考试zui容易犯的错误,特别是“对策题”,考生经常只看到“措施”而看不到“问题”。那么如何简单、快速的判定一道题有几问呢?如果一道题目中有两问或者两问以上,题干一般会给出表示并列的关联词,比如和、并、并、及或者连续的顿号、问号,但是要注意,这些关联词连接的必须是两个“要素”,如下所示:
例1:“给定材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20分)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300字。
在上面这道题目中,出现了并列关联词“以及、并”连接的都是作答任务,所以作答任务是“生态危机、治理举措、启示”。
三是要审题型,对于申论题干而言,设问句的构成一般都是“动词+宾语”,所以审题时要重点审题干的动宾结构,动词是指作答行为,包括概括、分析、归纳、提出、论证等。宾语是指作答对象,包括问题、影响、原因、对策等。一定要记住的是,动词会决定题型,宾语会决定作答任务。下题中,动词为“概括、归纳”,所以判定为归纳概括题型,宾语为“问题的具体表现”,所以回到材料中主要找问题及问题的表现。
例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经常有学生告诉老师一句话:把擅长的题型把题做错是zui令人遗憾的。老师对此也深有感触,所以对于各位考生而言,在日常大量的练习中一定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做题速度固然重要,但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精准审题的助力,相信考生们一定能够把题答好。今天的审题原则,你学会了吗?
国考推荐
(编辑:Nicj)贴心微信公众号
四川公务员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