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选调生考试

您当前位置:四川人事考试 > 四川选调生考试 > 报考指导 > 四川紧缺选调2022公告公布时间

四川紧缺选调2022公告公布时间

2021-06-03 15:52:58 四川选调生考试网 https://sc.huatu.com/xds/ 文章来源:四川华图

四川紧缺选调2022公告公布时间

  四川紧缺选调生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四川省面向国(境)外部分知名高校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意思。四川紧缺选调招考信息一般在下半年公布,根据近几年的数据来看2022年四川紧缺选调的公告公布时间大概在9-11月份,报名时间紧跟其后,报名网站通常是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网(http://rst.sc.gov.cn/)“人事考试”专栏。招考对象几乎都是国内外一流大学,目前2022年招考公告暂未公布,关于四川紧缺选调的学校有哪些?各位考生朋友可以参考2020及2021年的招考信息:

  2021四川紧缺选调》》》查看原公告

  公告公布时间:2020年11月5日。

  报名时间及网站:2020年11月5日至11月23日登陆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网(http://rst.sc.gov.cn/)“人事考试”专栏。

  报考条件:见原公告。

  境内招考学校: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等。

  境外招考学校:看原公告附件。

  笔试内容:内容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公共基础知识、公文写作等。

  笔试时间:2020年12月6日。

  考场设置:考场设在天津、上海、长沙、成都。

  成绩查询时间及网站:2020年12月18日前在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网(http://rst.sc.gov.cn/)“人事考试”专栏公布。

  2020四川紧缺选调》》》查看原公告

  公告公布时间:2019年9月17日。

  报名时间及网站:2019年9月25日-10月24日登陆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网(http://rst.sc.gov.cn/)“人事考试”专栏。

  报考条件:见原公告。

  境内招考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厦门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东南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等。

  境外招考学校:看原公告附件。

  笔试科目:《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

  笔试时间:2019年11月9日。

  考场设置:考场设在北京、上海、武汉、成都。

  成绩查询时间及网站:2019年11月20日前在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网“人事考试”专栏(http://www.sc.hrss.gov.cn)公布。

  四川选调生笔试模拟题推荐》》》

  【四川选调生练习题】

  1. 发文字号指的是:

  A.代字 B.文件年号

  C.同文本文件的印刷份数编号 D.制发公文依次编排的顺序代码

  2. 保密期限为20年的公文,密级为:

  A.特密 B.绝密 C.机密 D.秘密

  3. 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有误的是:

  A.水滴石穿——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

  B.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C.竭泽而渔——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D.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4. 张某家住甲地,在乙地制作盗版光盘经过丙地运输到丁地进行销售,对张某的违法行为要进行处罚,有管辖权的机关是:

  A.甲地依法有处罚权的行政机关 B.乙地依法有处罚权的行政机关

  C.丙地依法有处罚权的行政机关 D.丁地依法有处罚权的行政机关

  5. 下列关于行政处罚的适用,表述正确的有:

  A.违法行为在一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B.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

  C.当事人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D.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应从轻或减轻行政处罚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D。解析:发文字号是指党政机关制发公文的编号。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发文顺序号组成。如“国发〔2012〕12号”,“国发”是国务院机关代字,“〔2012〕”代表年份,“12号”是文件的发文顺序号。其中发文字号中的机关代字应由机关的办公厅(室)统一编排,从机关和单位名称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字,并注意名称相近的单位机关代字不能重复或雷同。C项指的是公文的份号。A、B项都是发文字号的组成部分。故本题答案选D。

  2.【答案】C。解析:按照《国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规定》规定:绝密级文件保密期限为30年,机密级文件保密期限为20年,秘密级文件保密期限为10年。故本题答案选C。

  3.【答案】C。解析:竭泽而渔,是指抽干池水,捉尽池鱼。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从哲学角度就是,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而不是体现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故本题答案为C。

  4.【答案】BCD。解析: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为一般原则,其例外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情况。如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由违法行为发现地、行为人居住地的有权行政机关管辖,应当按其规定。违法行为发生地包括违法行为的实施地和违法行为的结果地。本题中,乙地、丙地是违法行为发生地,丁地是违法行为结果地,所以,三地的有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均有管辖权。

  5.【答案】BD。解析:《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A项错误。第二十五条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B、D项正确。第二十七条规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C项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D。

  

  四川选调生常识备考推荐》》》

  热点概况

  日前,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措施》)的通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二者均直指科研评价体系,提出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措施,破除论文“SCI至上”“唯论文”痼疾,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此举引发广泛关注。

  各方观点

  科技日报:未来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和贡献将成为主流。让科研人员学术下沉,真正解决更有难度、更有价值的问题;让评审过程更为简单透明;让“灌水”论文无处遁形——这些正代表着科研评价体系的新方向。

  齐鲁晚报: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创新就会变得越来越实,创新的效率也会越来越高,包括老师在内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在创新方面就会变得越来越务实。

  人民日报:SCI的本质是文献索引系统,其相关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创新贡献率,过度追求会产生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等问题。

  深度分析

  (一)过度追求SCI的不良影响

  1.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

  在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成为高校、医院等单位评职称、晋升、评奖以及研究生毕业的主要甚至唯一条件。于是就有了各种“怪现状”:医生行医水平不重要,论文才重要;老师教学评价不重要,论文才重要;工程师实践能力不重要,论文才重要等一些列现象。

  2.导致学术浮躁,不利于优良学风养成

  由于对SCI的巨大需求,催生出一条无形的产业链:论文代写、代发、抄袭,期刊乱收费,版面费成为灰色地带、明码标价等现象,更有国外期刊以“收割”中国科学家为目标实现“名利双收”。种种行为会导致我国学术界日渐浮躁,不利于我国学术界优良学风的养成。

  (二)如何破除SCI至上

  1.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

  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具体来说,即减少对学科、学校的排名性评价,坚持分类和分领域评价。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限制SCI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的使用,同时引导社会机构科学开展大学评估排行。

  2.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

  在职称(职务)评聘中,要建立分类的评价指标体系,考察重点是人岗相适,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

  3.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

  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去除SCI论文相关指标与资源配置和绩效奖励的直接挂钩关系。

  4.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

  引导学校结合学科特点合理设置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

  5.树立正确政策导向

  高校及其主管部门要担负起引领学术文化建设的责任,要有自信和定力,在舆论宣传上不采信、不发布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为核心编制的排行榜等信息。

  (三)学术高低如何评价

  1.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

  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成果产出形式不同,从评价上要解决“一刀切”问题,既不能只看论文,也不能都不看论文。

  2.完善学术同行评价

  真正发挥同行专家作用,在评审中引导专家不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代替专业判断,负责任地提供专业评审意见,并倡导建立评审专家评价信誉制度。

  3.规范评价评审工作。

  大力减少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等“三评”事项;对评价指标、办法要充分听取意见,特别是科技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意见;评价方式要实行代表作评价,精简优化申报材料,不再要求填报SCI论文相关指标;评价过程要遵循同行评价原则,对评审对象合理分组,遴选合适专家,并合理设定工作量等。

  (来源:中国新闻网有删减)

  参考文章

  破除论文“SCI至上” 让学术回归“初心”

  SCI是目前公认的全球*具权威的科技文献三大检索系统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引入中国后,迅速成为中国科研论文的主流评价标准。它的流行,体现的是中国科研学术研究评价标准与世界的接轨。不过,凡事过犹不及。经历三十多年的“普及”,在学术能力和人才评价中,唯“SCI至上”的风气也愈发明显。以至于十年前,就有院士直言:唯SCI论文论的标准,已经到了荒唐的地步。

  现今,在科研人才招聘、职称评定,乃至学位资格获得中,SCI论文几乎都是标配的“硬杠杠”。虽然标准统一,有利于保障评价效率,也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评价上的模糊空间,但“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也带来了不少导向上的弊端。比如,重论文轻教学,重论文轻临床等现象日益突出。此次疫情暴发期间,个别涉疫情研究的论文发表行为,就引发了相关讨论和质疑。科技部此前也下发通知,要求各有关攻关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研人员,应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

  另外,由于在各种学术能力评价中,SCI论文都处于“至上”地位,也加剧了“不择手段”发论文的不良倾向,甚至催生出相关产业链,“为论文而论文”的现象突出。由此也导致论文发表数量与真实科研创新能力之间呈现出巨大鸿沟。综合看来,“SCI至上”的极端做法,对于学术评价的公正和公平,以及科研创新活力与学术生态,都带来了伤害。在这一背景下,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破除“SCI至上”的评价惯性,确有必要。

  不过,有破更要立。纠偏“SCI至上”的过头做法,更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意见》中也提出了多项要求,如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提出各自评价的侧重点,明确论文在其中的不同权重;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等等。事实上,2015年9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也明确要求,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制定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升人才评价的科学性。这次教育部、科技部发文要求破除“SCI至上”,可以说也是改进人才评价方式的一部分。接下来,相应的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和完善,还应该进一步加速。同时,也要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未雨绸缪”。如《意见》就要求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而量化考核弱化后,如何有效保障评选的公平、公正,也必须有科学审视。

  需要指出的是,破除论文“SCI至上”,不是说SCI指标不再重要了,更不是要脱离国际公认的学术评价标准。需要告别的应是“唯SCI”的评价体系,而不是“SCI”本身。因此,只有合理把握其中的界限,才能真正“趋利避害”,以科学方式校准科研和学术指挥棒,实现“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的改革初衷。

  

(编辑:Ni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