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师招聘

您当前位置:四川人事考试 > 四川教师招聘考试 > 试题资料 > 试题解析 > 2016上半年四川教师资格证中学资格证答案

2016上半年四川教师资格证中学资格证答案

2017-08-30 11:09:03 教师考试网 https://sc.huatu.com/jiaoshi/ 文章来源:四川华图

【导读】四川教师考试网提供以下四川教师招聘信息:2016上半年四川教师资格证中学资格证答案,更多关于四川教师招聘公告,教师公招报名,教师招聘考试时间,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请关注(四川华图教师考试网)。

中学资格证

  一、单选

  1、C

  2、A

  解析: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主观能动性四大因素。其中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遗传素质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题干中的描述“让六个月婴儿学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正是在说明这一点。

  3、B

  4.A

  5.C

  解析:教育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6.B

  7.D

  解析: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8.B

  解析: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9.D

  解析: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

  10.D

  解析:陶冶教育法也称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运用情感和环境的因素,以境陶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心灵受到感化,进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方法。

  11.C

  解析: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12.A

  解析: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够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也叫注意范围。

  13.B

  解析:发散性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14.B

  15.C

  解析:算法式是把解决问题的一切做法步骤都列出来,然后逐一加以尝试,最终使问题得到一个正确的解。

  16.C

  解析:寻求认可是个体的道德价值要以社会的人际关系和谐为基本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交通规则可以算作传统要求,人只有尊重了这个传统要求才能称为好孩子的标准。

  17.C

  解析:近年来,艾略特及其同事将趋近-回避这两个古老的成就动机概念引入到成就目标理论中,把成绩目标进一步区分为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前者旨在获得积极的活动结果,是一种趋近的目标状态,后者旨在避免消极的活动结果,是一种回避的目标状态。平崔克将趋近-回避状态引入到掌握目标中,将掌握目标区分为趋近和回避两种状态,进而把成就目标分为四种,即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并提出了这些目标的一些特性。

  18.D

  19.A

  20.C

  21.A

  二、辨析

  22、错,在确定教育目的的时候人的身心发展只是其中的一个制约点,我们在确定教育目的的时候要考虑到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这三个因素共同制约着我们的教育目的。

  23、这句话是片面的。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24、错误

  工作记忆是短时记忆的别称,短时记忆指的是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大约在20秒左右,最多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题干中说短时记忆能保持持久是不对的。

  25、这句话是片面的。

  学习活动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学习过程,智力和学生的学业成绩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智力影响着人掌握知识的深浅、速度和灵活性。但是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收到智力因素的影响、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说良好的环境,学校教育,还有主观能动性等因素都在共同的作用于我们人的学习成绩,所以这句话太片面。

  三、简答题

  26、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其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7、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28、维果斯基认为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包括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所谓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为中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个体只有在掌握了人类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包括观察、随意注意、抽象思维、高级情感、意志等。

  29、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1)示范者的身份、示范的准确性、以及何时给予示范很重要;

  2)通过讲解突出重点、言语讲解要简洁概括、鼓励学生发出声音进行语言描述;

  3)示范与讲解结合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对技能进步有促进作用。一般来讲,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操作活动速度会加快,准确性提高。而且,操作技能在练习初期进步较快,之后逐渐减慢。但也存在成绩进步先慢后快或在练习中一直均匀发展的情况。

  练习中有时也会出现某一时期练习成绩不随练习次数提高的停滞现象。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一般在练习中期出现,通常被认为是由于学习方法固定化、学习任务复杂化、学习动机减弱、兴趣降低、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原因造成的。如果学生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我及现状,并采取一些改进学习方法的措施,消除消极因素的干扰,就能顺利渡过“高原期”,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提供的感觉系统的反馈;二是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如紧张、放松等,而不是外界事物的特性。这些有关肌肉活动的各种感知觉等与视觉、听觉有所不同,如果不经过训练,它们很难为个体明确地意识到,并经常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四、材料分析

  30、1、张老师采用了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①谈话法指的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作答、通过问答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材料中的张老师运用了启发谈话法,通过像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比如“萝卜在什么状态下失水?什么状态下吸水?”这样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深入的思考和探求新知识。

  ②实验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案例中的张老师在课堂的一开始,要求学生动手做实验,来亲自感受在盐水中的萝卜蔫了,而清水中的却水灵了。这是运用了实验法。

  ③谈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案例中张老师让同学们小组讨论“为什么盐碱地种不好庄稼,如果你的植物出现“烧根”你怎么做?”等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这是符合了讨论法。

  2、张老师运用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①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案例当中的老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效果、给学生用示意图的方式显示出实验结果,这都是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知识、获得丰富的认识。

  ②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中的老师在讲解“植物吸水这一课”并没有直接跟学生说在什么情况下植物是吸水的,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的方式观察到了实验现象,并且老师通过进一步的提问学生“萝卜在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让学生自由回答,这也是在不断的启发学生的思维。

  ③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案例中的老师让学生先实验、再总结理论、最后再联系实际谈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认识到了学科的一个逻辑性并且看到了学生的认识发展的顺序。

  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案例中的老师在讲植物的吸水、最后的时候给学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盐碱地种不好庄稼,如果你的植物出现“烧根”你怎么做?”这样的一系列的问题,是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上的知识在应用于真实的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31、1、在面对多种目标时,我们会对自己的各种动机进行权衡并作出选择,我们常会碰到四种动机冲突,例如,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某一件事对个体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的时候,会使人产生两种态度,趋利避恶的想法。这就是趋避冲突,案例中的晓雯“想做班长又怕影响学习”和“ 学校举行数学竞赛,她渴望参加,却又担心无法完成教师交给她的创建班级环境规划的任务”就是一种趋避冲突的体现。

  双趋冲突指当两种对个体都有吸引力的目标出现的时候,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案例里晓雯“常常为参加体育活动还是温习功课而拿不定主意。”“在专业选择问题上,她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这两种想法就是双趋冲突的体现。

  2、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有意识培养和锻炼的结果。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如果我是晓雯的班主任,我的主要做法有: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1)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与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2)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克服困难。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相关阅读——

  2017四川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公告

  2017四川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笔试时间

  2017四川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笔试大纲

  2017四川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笔试科目

  2017四川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报名条件

  2017四川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笔试历年

  2017四川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报考疑问

  2017四川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政策解读

  2017四川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报名入口

微信客服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微信公众号
(编辑:admin)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立即咨询